沉寂了一個冬天的啤酒行業又開始活躍起來。在關注啤酒行業發展格局、競爭態勢、成本把控的同時,記者也發現,小小的啤酒瓶背后竟隱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產業亂象。
超期使用
靠不合格酒瓶降低成本
上周,遼寧省消協發布的啤酒瓶商品比較試驗結果顯示,根據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對啤酒瓶產品的抗沖擊、耐內壓力、抗熱震性、外觀質量等項目進行檢測,世界知名啤酒品牌百威英博旗下的哈爾濱啤酒330ml裝產品的啤酒瓶在1.01MPa(耐內壓力)時出現破損,未達到“耐內壓力標準要求 1.2”的規定,存在“輕微碰撞容易發生爆炸”的潛在風險,被認定為不達標。百威英博沈陽公司負責生產環節質量管理的負責人稱,公司已經得到比較試驗結果的反饋,已安排專人處理此事。而對于如何處理,目前未見下文。
實際上,一直以來,全國各地傳出的因啤酒瓶爆炸造成消費者人身傷害的消息不絕于耳。此前,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抽查檢測結果更為驚人,湖南超三成啤酒瓶不合格,其中包括喜力、百威、雪津、金威等啤酒知名品牌。
對此,蘇賽特商業數據公司公共關系總監楊青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類事故的發生大部分是因為啤酒瓶超期使用造成的。啤酒行業屬于薄利產業,瓶子的成本比較高,而啤酒生產的量很大,對瓶子的需求也很大。這個成本對啤酒企業來講是一筆很大的支出。為了節省成本,很多企業并不會定期更換新瓶,超期使用的現象很嚴重。據業內人士介紹,舊瓶重新封裝的成本是0.43元,而生產和使用新瓶的成本分別為0.83元(白色玻璃)和0.73元(綠色玻璃)。
事實上,早在1996年,國家就出臺了《啤酒瓶GB4544-1996強制性標準》,并從1997年開始在全國推廣,“建議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為兩年”。但是這一標準從一出臺就受到廠家的冷落,各地市場上“過期”酒瓶隨處可見。河南鄭州市民反映5年前生產的啤酒瓶現在還在市場上流通,浙江媒體報道稱,西湖啤酒11年前的啤酒瓶還在使用,更有河南開封市民發現14年前的酒瓶仍未“退役”。
以假亂真
名牌空瓶被造假者利用
上月底,深圳市開展“三打兩建”集中統一行動,對無證無照食品加工窩點、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行為進行清理,其中一個制造假冒青島啤酒的窩點被清理。據了解,不法經營者把不知名、價格低廉的劣質啤酒灌入回收來的青島啤酒瓶內,壓上假冒瓶蓋,貼上假標貼,再裝入假冒的青島啤酒紙箱,通過各種渠道流入青島啤酒的銷售市場。
全國各地被查出的假冒名牌啤酒的事件比比皆是。被冒充的品牌除了青島啤酒,還有雪花、哈爾濱、燕京、嶗山等啤酒。而這些假冒產品,在外包裝方面與真品極為相似,以假亂真的水平很高,消費者不仔細辨認很難發現。
事實上,這種現象在高端啤酒市場更為普遍。喜力啤酒方面在回應湖南工商部門曝光喜力啤酒瓶不合格的問題時,向本報記者表示,啤酒瓶不合格絕大多數情況是源于啤酒瓶的超期使用,而喜力啤酒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瓶子均是一次性使用,并不進行回收。問題產品很有可能是不法商人回收喜力啤酒瓶,進行假酒生產,因技術不達標發生問題。
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新瓶成本較高,各企業在運營中都是對空瓶進行回收、清洗再利用,但是高端啤酒因產品價格很高,酒瓶成本的占比被稀釋,可以做到一次性使用。這也就給了很多小作坊和不法份子以可乘之機。他們回收這些啤酒瓶,灌上劣質啤酒,再以低價混入市場。而高端啤酒大部分在KTV、夜店等場所銷售,不排除這些場所以低價從不良渠道進貨的情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