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江蘇海通海洋工程裝備有限公司的打算是,少接整船訂單,多接船舶分段制造的業務。“困難時期,大船廠為節約成本愿意將船舶分段承包,我們老板入行很早,有承包渠道。”崔建新說。
這家船企并不打算裁員。“我們要把工人養起來,渡過危機,等船市回暖后,讓船東們知道我們的實力。”崔建新手頭上忙的是,去找港區醫院負責人,商量在廠區給員工開設醫務室的事。
王志南等船企負責人也期待政府能給予政策上的支持:“政府應有個統一的政策導向,組織企業應對來自韓國的競爭,在行業預期、金融政策上給予企業指導和支持,這些也都是韓國政府曾經做過的。另外,市場的事交給市場,給企業一個公平的競爭和融資環境。”
福建:七成船企面臨停產
70%的船企保持低水平生產、手持少量訂單,或者陷入開工不足和停產的困境。這70%,幾乎囊括占該省船舶工業總產值三分之二左右的民營船企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謝正龍 | 福建福州、泉州報道
2012年陽歷年剛過,泉州斗尾港海岸線上,寒風凌冽。兩艘即將完工的船舶停在船塢,周圍難覓人影。
坐在工棚里的龍廣華,正忙著用電腦幫項目部的農民工訂火車票。看著他們陸續離開,手頭也沒有多少活干,他也開始盤算著哪天跟“老大”請假,然后回家。
2008年大學一畢業就進入中交一局的他,被派到泉州船廠項目工作。
“泉州船廠目前沒有定單,修造船的活也不多。”龍廣華告訴《望東方周刊》,2011年12月底泉州船廠修了一艘30萬噸的船舶,另外有兩艘船舶即將完工,但正處于“慢慢走”的狀態。
“現在業主差我們錢,我們差分包商錢,一層一層欠下去。2008年到現在,泉州船廠欠了我們幾千萬,我們好幾個月工資到現在還沒有發。”龍廣華說。
據中交一局該項目部人士透露,2008年中交進駐泉州船廠的時候,拿了20億元的合同,是“帶著很大希望來的”,現在做了“不到一半”。
100多公里外的另一個船廠——位于閩江口岸的冠海造船廠,同樣面臨困境。
在該廠大門口,仍能聽到機器轟鳴。該廠一位負責人說有兩艘船交接在即,并表示“我們的情況還不錯,沒有出現困難。”
附近的館頭鎮上,曾在該廠工作過的四川人張貴虎說,“估計不少農民工回去過春節就不會回來了,廠里工資低,有時還發不出工資。我認識的幾個山西分包商,在這做了幾個月就不想干了。”
僅完成規劃的一半
福建海岸線達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并且有悠久的船政文化。早在2004年初,福建省便提出了建設海洋大省的設想,打造廈門、馬尾、泉州、福安四大造船基地。
2006年到2008年,中國造船業受到資本熱捧。在我國主要造船基地,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競相登場,上馬了一大批大型造修船項目。
2009年12月,福建省發布了《船舶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提出到2011年,福建船舶工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年均增長26%。
2010年9月份,福建出臺的《泉州市船舶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意見》,提出“到2010年,全市船舶產業實現產值30億元,比增420%;到2011年,全市船舶產業實現產值60億元,比增100%,兩年平均增長222%。”
“當時泉州船廠有好幾個大的施工單位,底下還有很多分包商,包括生產、焊接等環節。由于船廠大規模建設,周圍村子也一下子被帶動起來。”龍廣華說。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波及而來,泉州船廠一時陷入停工或者半停工的狀態。2009年整一年里,龍廣華所在項目部基本沒多少事情。直到2010年,才開始有好轉。
而泉州市外經貿局裝備與信息產業管理科孫振漢也告訴本刊記者,相比當時規劃的60億元,2011年泉州船舶生產總值“總共不到5個億”。
福建省船舶出口基地商業協會秘書長林奮飛告訴《望東方周刊》,2011年泉州市的造船業出口情況不是太好,2011年上半年基本沒有出口,下半年5000多萬美元。次年出口額不容樂觀。
據福建船舶工業協會最新統計資料,該省2011年船舶工業生產總值為221億元,僅為當時規劃的一半。
福建省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黃祥順表示,福建沒有出現江浙地帶的大規模擴張,沒有像后者那樣出現“先造后賣”的現象,而是有訂單就做,產能過剩的問題并不突出。
目前福建與國內先進造船省份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規模總量小、起點低、企業分散、產業集中度差,發展相對滯后。2011年全省船舶造船量、工業產值和手持訂單等僅占全國的3%左右,居全國第六位。
骨干船企較穩定
對于部分船企出現資金緊張的現象,黃祥順對《望東方周刊》并不否認,“像冠海造船廠,雖然生產任務飽和,但流動性資金短缺,金融系統只收貸不放貸,資金鏈幾乎斷裂。”
他表示,船企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融資困難:一方面船東拖欠資金,另一方面銀行緊縮信貸,支持力度不夠。
林奮飛說,以前船東是按“里程碑”式付款,2008年上半年造船業比較好的時候,到交船前付80%的款項,但到現在,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40%,甚至30%。
此外,部分船東撤單的情況也有發生,在福安地區,有關于訂單和交付問題的官司現在還在打。
“船舶業‘寒流’一說要分開來看”,黃祥順表示,福建船舶業發展比較穩定,規模以上的骨干船企手持訂單較多,生產任務可以安排到2013年到2014年。
“福建的骨干船企,2008年到2010年呈兩位數增長,2011年還是呈增長態勢,估計2012年要走弱,甚至2013年到2015年都是如此。”林奮飛說。
其他70%的船企保持低水平生產、手持少量訂單,或者陷入開工不足和停產的困境。這70%,幾乎囊括占該省船舶工業總產值三分之二左右的民營船企。
就在2011年10月底,黃祥順和福建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省經濟貿易委員會等部門負責人赴福建民營船企最為集中的羅源、寧德、福安、福鼎四地,對11家船舶、游艇企業進行調研。
調研總結認為,目前船企面臨“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的問題:在銀行信貸方面,銀行對當前經營好的企業是“錦上添花”,可以提供貸款;而對經營困難、迫切需要銀行支持的企業來說,獲得銀行“雪中送炭”難度較大。
中國進出口銀行的一位員工也向本刊記者透露,目前進出口銀行對船舶企業的貸款主要為行業重點國企服務,中小企業難申請到貸款。
造船不如修船
辦法總比困難多。黃祥順說,“對于民營船企來說,大的造不了,就去造小的,再不行就造漁船,增加些員工培訓,維持隊伍,等待下一波市場高峰到來。
但缺乏規模效應,多而分散,參差不齊,一直阻礙著福建船舶業的“突圍”。
對于國家鼓勵船舶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黃祥順對本刊記者說,這一條對民營企業來說很困難,因為誰都想做老大,只要賺錢就行。像福安正在搞工業園區,以實現產業聚集化效應,而到現在還是沒有搞起來。
“福建船舶工業要立足本省實際,開發‘新、特、專、精’船舶產品。”黃祥順說。
2007年,福建省已經提出,要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出口船舶、游艇和各種大中型船舶修造。
“未來船市和船價將持續低迷,船舶市場將呈現出需求結構變化,特種船舶和海工裝備等市場依然活躍,符合國際造船新標準、新規范的節能環保型船舶看好。”黃祥順說,“像福州和廈門,雖然總產值相對比較低,但分別因為海洋工程輔助船和汽車滾裝船船型,被列為國家船舶出口基地。”
此外,修船業的利潤水平在20%左右,高于造船業的5%到10%。福建要發揮自身的海岸優勢,以泉州修船廠為主,重點發展修船業。
據透露,在“臺海對接”方面,廈門引進臺灣的游艇資源,目前“國際郵輪母港一期”已經被列入廈門市海洋“十二五”專項規劃重點項目。福建省也提出,加快廈漳灣游艇業發展,爭創游艇制造業大省,實現游艇業年工業總產值50億元。
“不求做大,只求做好,”黃祥順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