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挫傷多方利益
在這場電商價格戰中,與電商合作的渠道商也未能幸免。海爾自主渠道程經理說,與海爾廠商合作都是要先付款,而一些電商都是先壓貨款、銷售后才付款。渠道商有時未按時拿到貨款,就會面臨資金鏈緊張的問題。
電商的低價策略還給生產廠商定價體系形成困擾。程經理說,電商人為壓低價格會對廠商價格體系產生影響,引發連鎖店或專賣店不滿,對廠商和渠道商傷害尤為嚴重。
電商的低價策略對線下實體店還形成一定沖擊。在位于北京西四環外的格力電器專賣連鎖店魯谷西店,店長白宗石告訴記者,實體店經營成本比電商高,電商的低價競爭壓低了他們的利潤空間,尤其消費者已形成網上購物的消費習慣,從去年開始流失客戶比較明顯。國美電器一名員工則反映,電商低價引發了退貨熱:“我們商場賣2000元,消費者找來說網上賣1800元,就要求退貨。”
“對于廠商,低價格就是低利潤甚至是零利潤,長此以往,缺乏創新動力,缺乏市場競爭力,得不到良性的成長。”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網上交易保障中心副主任喬聰軍說。
消費者權益亦受侵害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價格戰中,本被視為“坐收漁翁之利”的消費者未能幸免,掉入電商的低價、假貨、服務、促銷等陷阱,下單拿不到貨、訂單被惡意刪除、退款延誤等現象時有發生,消費者自身權益受到損害。
電商低價策略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銷售廠家已停產淘汰或庫存陳舊的產品。“電商會進一些庫存量比較大甚至是淘汰的機器低價出售,但是網上并不說明。”白宗石告訴記者。
北京市民小李今年2月在中糧我買網上購入一箱悅活飲料,在收貨喝了幾瓶之后發現竟是還有一個多月即將過期的產品。而已停產一年多的某知名品牌灶具依然在一些電商平臺上銷售。
白宗石說,空調、熱水器等半成品家電,購買后需要安裝、調試,但很多電商只管賣、不管安裝和售后。“雖然網上看似價格低了幾十元,但其實實體專賣店有一定的操作空間,安裝、調試、售后服務更直接,還會通過贈送物品、減免材料費等省出費用。”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一些生產廠商為了滿足網購消費者的低價訴求以及電商低價噱頭需求,并保持與線下商場產品的差異化,已開始提供所謂的廠家網購專供、特供產品型號,實則降低品質、縮減成本。
凡客誠品C E O陳年說:“雖然一損俱損,但這場價格戰并不會很快停止。虧損是必須的,價格戰必須打,而且可能三年才能結束。”小米科技董事長兼C E O雷軍更是直言,電商價格戰還會更慘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