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呼倫貝爾官方的數據顯示,目前呼倫貝爾民族文化園招商引資30億元,鄂溫克旗馬文化產業園區招商引資42億元,其他項目仍在招商中。
不過,實際投資金額可能沒那么多。以正在建設的“中華天竺苑”為例,北京華嚴投資對外宣傳該項目投資30億元,但本報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該項目一、二、三期工程的計劃投資金額實際上分別為9856.40萬元、9929.69萬元、9985.45萬元,總體投資計劃不超過3億元。
在“呼倫貝爾招商項目目錄”中,記者還發現,當地政府根據上述文化旅游項目所在地的當前游客量,預估了投資回收期——普遍都在5年以上。此類項目投資周期較長,致使業主方的關注點不在項目本身,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當地官方人士拒絕就項目工期等問題發表看法,只是強調積極與業主對接、加快工程進度。
發展模式被指飲鴆止渴
呼倫貝爾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讓每年超過一千萬人次的中外游客,在消費自然風光的同時,也消費草原文化。
每年的6、7、8月,都是“北國碧玉”呼倫貝爾的旅游旺季。
7月21日至25日,本報記者在呼倫貝爾海拉爾城區調查發現,多數普通酒店、賓館的價格已經高到每天千元上下,即便是三、五層樓高、與家庭旅館類似的地方,每天也要500~800元;與淡季相比,目前的住宿成本普遍漲了3~5倍。同時由于景點分散、地廣人稀,租車出游的費用也漲到每天千元左右。
呼倫貝爾被稱為“世界上土地管轄面積最大的地區級城市“,面積相當于山東與江蘇兩省之和,2001年的時候由原來的呼倫貝爾盟和海拉爾市合并而成。該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04年以來,呼倫貝爾大力發展旅游業,2011年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千萬人次,達到1160萬人次,以至于游客形容現在的呼倫貝爾“一床難求”“一車難求”“一票難求”。
“爆棚”的旅游市場給呼倫貝爾帶來了十分可觀的收入,統計數據顯示,該市旅游業2011年實現總產值173億元,在1145.31億元的GDP總量當中占到15.1%,已是名符其實的支柱產業。
與旅游業相比,呼倫貝爾的文化產業實在寒磣。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該市932億元的GDP當中僅有0.77%屬于文化產業,大約只有7.2億元。但就在2010年,內蒙古確定了“十二五”期間要將文化GDP含量由1.29%提升到4%左右的目標。呼倫貝爾文化局官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整個內蒙古只有鄂爾多斯的文化GDP含量達到2.5%,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因此2015年全區4%的目標還是比較激進的;呼倫貝爾提出“十二五”末期文化GDP達到40億元,已經屬于相對保守的,但壓力也很大。
《呼倫貝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顯示,該市“十二五”末的GDP目標為2130億元,由此推算,2015年該市文化GDP含量目標為1.878%。目前,呼倫貝爾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讓每年超過一千萬人次的中外游客,在消費自然風光的同時,也消費草原文化。當地一家旅行社的總經理田宇評論說,當地政府將草原文化與旅游業嫁接的思路本身并沒有錯,錯就在實現這個目標的方式上,這種類似于飲鴆止渴的資源換項目的模式固然能緩解地方官員的考核壓力,但卻損害了當地的整體利益。
記者觀察
“一刀切”考核要不得
“文化商人”們已經蠢蠢欲動。
目前在中國商界,已經有這樣一批所謂的文化投資公司,盯著各地的文化GDP含量,以及“十二五”的目標,計算著現狀與目標的差距,揣著人民幣,朝著資源較為豐富但是文化GDP含量較低的地區,就奔過去了。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11052億元,在GDP中的比重為2.75%;到2015年末,文化及相關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將提升至5%以上,而屆時我國的GDP總量目標為55萬億元,由此推算,“十二五”期間我國至少需要創造1.6萬億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
這將是一個天量的市場。在各級政府已經明確“十二五”增長指標的情況下,“文化商人”們已經聞到了文化GDP含量考核制度之下的巨大商機。他們奉上投資,為地方官員的考核成績單做出貢獻,想的卻是文化GDP之外的事情。
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分類》,我國的文化產業包括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以及文化用品、設備的生產和銷售等,這些行業都是投資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的行業,民間資本的活躍度也很低。
在這樣的背景下,確定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本身是好的,但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一刀切”的目標分解和政績考核的方式卻是非常不好的。所謂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面”逼得緊了,“下面”只能不顧一切地出賣可以交換的一些資源了。
現在看來,如果我國的文化產業按照目前的模式急速地擴張到“十二五”末期,恐怕大多數的文化投資公司,以后在各地都要標配一個能源公司和一個房地產開發公司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