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名牌”泛濫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類似“李鬼想做李逵”的品牌案例,在家居行業并不少見。
川派家居品牌“全友”憑借渠道優勢,使其熊貓、翠竹形象在二三線城市擁有較高的知名度。而另一個來自佛山的“全友”衛浴,同樣以熊貓、翠竹形象示人。
據成都全友家私有限公司高管王優(化名)介紹,早些年,全友家居曾做過調查,全友衛浴與全友家居在品牌表現、宣傳語等方面相似度非常高。從品牌商標字體、Logo形狀到官方網址都極為相似。
除此之外,顧家家居(顧家衛。⒅Z貝爾瓷磚(諾貝爾衛浴)、大自然地板(大自然木門、大自然床墊)、金牌櫥柜(金牌衛。⒋禾炷緲I(北京春天木業、浙江春天門業)等品牌,同樣面臨一個或者幾個“兄弟品牌”或“子品牌”的尷尬情況。
針對此種“傍品牌”現象,記者抽樣采訪了20名消費者,其中有80%的消費者表示分不清區別。
在家居行業,品牌“同名不同主”的現象已是公開秘密,某家居品牌導購表示,市面上模仿大牌的家居品牌,其企業、經銷商、店員都明白個中區別。但消費者卻很容易將兩個不同的品牌誤認為成同一品牌下的不同產品類別。一家居賣場經理謝先生表示,歸根結底,在這場甲乙丙品牌“撞臉”的游戲中,損失最大的是消費者。
一家家居品牌大區經理黃生(化名)無奈地表示,隨著消費者品牌意識的覺醒,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也開始追求品牌,但與一線城市的消費者相比,辨清品牌的能力較弱,被誤導的可能性更大。
東鵬陶瓷總裁蔡初陽認為,企業有保護消費者權利的責任,假如對方的侵權行為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就要追訴到底,假如無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企業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防偽系統,幫助消費者更好地識別品牌。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來看,遇到這種問題的消費者基本選擇了“交學費”的處理方式,也就無形中為這種“被重名”行為埋單,助長了這種市場的無序競爭行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