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部最新的預測報告顯示,2013/2014作物年度,中國進口的大豆將達到6900萬噸,與上一年度相比,增加約1000萬噸。
中國現在每年進口的大豆是國產大豆的5倍左右,這是一個令國人尷尬的數字;30年前,中國大豆還是自給自足,不時出口。中國大豆近年來不只是因為價格太高失去市場,以美國大豆為代表的海外大豆,過去30年在中國市場厲兵秣馬形成的綜合競爭力,國產大豆要正面迎戰并不容易。
美國大豆的競爭力,首先是價格便宜,價格便宜的背后是進口到中國的關稅極低,只有3%左右。
一位資深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3%的低關稅水平與中國大豆業十余年前的弄巧成拙有關。
1995年前后,中國大豆的主產區黑龍江大豆減產,當時有關方面提出黑龍江生產的大豆只能用于當地加工。這成為進口大豆貿易的發令槍。一些當時在經貿部招商引資努力下來華投資大豆壓榨行業的外國企業,由于布局在沿海,遇到前所未有的大豆供應壓力,企業生產難以為繼。
上述人士說,這些外資企業在中國建廠之前,招商部門曾經許諾“中國有豐富的大豆資源,大豆原料供應有保障”,這時候黑龍江大豆不能出省,上述企業便向經貿部打報告要求獲得CYE國內大豆供應,或者從國外進口大豆用于壓榨加工。1995年前后,大豆進口還屬于進口關稅配額管理,配額內關稅為3%,否則在100%以上。面對外資企業的進口要求,當時有關方面決定,大豆進口合同視同進口配額,按照3%關稅進口。這也是后來中國入世談判中,外方要求維持大豆進口現行管理制度的依據,即低關稅,無進口配額管理。
作為壁壘的關稅突然大幅降低,讓海外大豆及其相關產品大量涌入國內。美國農業部的歷史數據顯示,1994年10月到1995年5月,美國出口了22億磅的大豆油,其中12億磅出口到中國,中國占比超過50%,往年中國占比最高僅有11%,中國市場是當年美國大豆油出口的主要“功臣”。
中國進口大豆的低關稅做法持續至今,讓海外大豆價格優勢得以充分體現。
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站住腳,價格優勢只是一方面,美國大豆業與中國養殖業的深度捆綁,是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得以不斷擴大份額的另一個重要基礎。
1982年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在中國開設辦事處,這個協會的有關人士介紹,當時美國大豆出口協會派出技術專家開始深入研究中國養殖行業,發現生產效率低下,根本的原因是飼料。雖然中國盛產大豆和玉米,出口換匯卻是主要目的,如何高效地使用大豆,促進養殖業效率的提高并非重點。當時中國的飼料工業也才剛剛起步,飼料中豆粕的使用量還很少。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在中國飼料企業和養殖戶中間大面積推廣“豆粕玉米型動物日糧”,通過養殖試驗,讓從業者親眼目睹這一飼料配方的優勢,“豆粕玉米型日糧”一直到今天仍為飼料和養殖行業普遍使用。
在魚粉還是生豬特別是家禽飼料中主要蛋白原料的時候,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又在養殖企業和飼料企業中推廣“無魚粉配方”,用豆粕替代魚粉,既大幅降低飼料成本,又改善了畜禽產品的品質,還保護了海洋資源。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后來在中國飼料企業特別是養殖企業中推廣“全脂大豆”的加工和飼料技術,滿足動物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和能量的需要,提高了養殖效率,也豐富了飼料企業的產品線,提高了飼料和養殖企業的收入,同時也帶動了大豆的需求。
飼料主要由玉米、豆粕以及魚粉和一些添加劑構成,豆粕作為動物生長過程中蛋白質攝取的主要來源,單位占比為25%左右。1991年至2008 年間,中國飼料產量由3570 萬噸增加到1.37億噸,預計2015 年中國飼料需求量達到2.17億噸。這意味著,只要中國養殖業繼續增長,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總有一席之地。
美國大豆協會1982年在中國設立辦事處的時候,中國還是世界主要的大豆和豆餅出口國,在國際市場和美國大豆產業是競爭的關系。到中國這個競爭對手國家來設立辦事處,推廣美國的大豆和大豆產品,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的有關人士回憶,經過激烈辯論,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的農場主代表們意識到,中國人口眾多,當時改革開放處于最初的階段,中國的動物養殖水平很低,中國的飼料工業還剛剛起步,未來的市場前景廣闊,可以通過推廣豆粕的使用,擴大中國國內的豆粕需要,既滿足了中國經濟發展自身的需要,又為美國大豆產品拓展了國際市場的空間。
但是有一點可能出乎美國大豆出口協會的意料,在美國人打開中國市場后,巴西大豆正在后來居上。美國農業部的預測報告顯示,2013/2014作物年度,巴西將出口大豆4150萬噸,超過美國對外出口的3946萬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