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當百度的輕應用平臺上線時,我曾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和百度已經共同將本地應用與在線應用的分發作為了其主要商業模式之一,而在這場平臺之爭中,論對開發者的技術支持,百度憑借著其推行已久的百度云平臺策略占據了上風。而實際上,騰訊也在緊鑼密鼓的加速“騰訊云”的開放計劃——騰訊云將于8月28日正式開放公測,并且將于9月9日在北京召開騰訊云開放戰略發布會。
騰訊云和百度云的側重點完全不同,百度為開發者提供的全部都是虛擬開發環境、開發組件、以及測試工具等PaaS級服務,而騰訊的側重點是在IaaS層面上——云服務器、云數據庫、NoSQL高速存儲和彈性Web服務,除此以外還有對服務器和存儲進行監控的“云監控”,對應用中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分析的“騰訊羅盤”以及“云安全”和CDN等增值服務。從數據的遷移難度和服務類型上看,IaaS服務似乎有更強的黏性。
不過,單從業務層面來看,騰訊云的最大競爭對手其實是阿里云和微軟的Windows Azure。目前的騰訊云和阿里云比較接近,并沒有Windows Azure那樣全面,這類基礎云服務比拼的范疇無外乎價格、彈性、規模和穩定性。
由于Windows Azure還處于內測階段,所以我比較了一下騰訊云和阿里云的各種方案,發現騰訊云的大多數服務是按天計費,帶寬方面按流量計費,阿里云則是提供了包年包月和按量付費兩種方式,具體誰更劃算還得根據開發者的業務來進行比較。不過我注意到騰訊云購買頁面的右側會為用戶提供項目平臺(PC應用、網站、移動應用)、項目類型(娛樂、社交、游戲、工具、生活)、DAU(日活躍用戶數)、數據量這幾個選項,來幫助開發者測算適合的配置,而阿里云的測算頁面則設計的非常不人性化,例如即使是選擇的是移動應用,頁面也要求你填寫日均PV、首頁大小等參數。
對于騰訊云而言,最大的挑戰來自其未被驗證的穩定性,阿里云生于云計算在中國興起之時,積累了大規模的用戶,但如今中國云服務的現狀并不好,從速度到售后服務都飽受詬病,讓不少中國開發者對云計算的使用抱有懷疑的態度。而如今騰訊云還沒有大規模的公開用戶,使得騰訊云的穩定性不那么具有說服力,這也從另一方面加劇了其公測的緊迫性。
不過騰訊也有自己的法寶——它的一體化平臺和社交關系鏈資源。隨著騰訊移動開放平臺計劃的施行,將會有不少開發者能享受到騰訊帶來的海量用戶,隨之而來的就是其服務器、存儲以及帶寬資源壓力的大幅提升,如果開發者們是將自己的服務遷移到騰訊云上,那么不僅能夠降低流量暴增帶來的風險,同時也更方便于將自己產品的底層數據在微信、WeChat、手機QQ、手機QQ空間、手機QQ游戲大廳和應用寶上打通,也更利于接入Push功能、支付服務、廣點通以及騰訊未來可能會推出的PaaS服務和共享的數據資源。所以,這還是一件有較大吸引力的事情。
只有先依靠這些騰訊開放平臺上的開發者們為自己的云服務樹立起不錯的口碑,那么姍姍來遲的騰訊云才有可能在更寬泛的領域去與阿里云、Windows Azure這樣的云服務競爭,而其規模的擴增也將促進開發者向騰訊開放平臺聚集?偠灾,騰訊云才剛上路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