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版的《城市管理藍皮書》指出 北京城區每年雨水流失達2.3億立方米 351個城市調研顯示
六成城市 “逢雨必澇”
雨水引發城市內澇、雨水資源大量流失、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對現代城市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記者上午從中國社科院獲悉,新出版的《城市管理藍皮書》指出,我國六成城市曾因積水內澇,同時有超過2/3的城市存在缺水問題。
專家建議,應制定“雨水排放許可”和“雨水排放收費”協同作用的政府管制制度和市場激勵制度,為現代城市雨水控制系統的建立提供保障。
現狀
超六成城市發生過積水內澇
雨水系統是城市健康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城市洪澇安全、水質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存在“逢雨必澇”、雨水徑流污染嚴重、雨水資源大量流失等相關問題。
藍皮書指出,城市化帶來的不透水面積加大,導致峰流量加大,峰現時間提前,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加快。由于城市人口和資產高度集中,洪澇災害帶來的損失可能比以往的災害損失提高數十倍。
2010年住建部對全國351個城市的內澇情況進行調研顯示,2008~2009年,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積水內澇;內澇災害超過3次的城市占39%。單一“快速排放”的傳統理念和以管渠等為主的灰色雨水基礎設施與管理模式,已難以應對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雨水困境。
北京城區每年雨水流失2.3億立方米
目前,我國近2/3的城市存在資源性和水質性缺水問題。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雨水資源流失現象也愈加嚴重。
藍皮書指出,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和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30,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下限,水資源短缺已成為限制首都經濟發展的瓶頸,但僅城區雨水徑流流失量每年就高達2.3億立方米。
此外,城市化的發展使得更多的自然地面被硬化道路及屋面所取代,隨之帶來了大量的徑流污染源,如汽車輪胎磨損、汽油泄漏、融雪劑、動植物有機廢棄物、肥料及殺蟲劑等。
藍皮書指出,城市徑流雨水資源流失還會引發一系列環境生態問題,如水土流失加劇、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出現地面下沉、地下管線損毀、鐵路路基塌陷等現象。
措施
制定雨水排放和收費制度
藍皮書作者之一的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李俊奇指出,理念落后、城市雨水控制利用技術與管理體系不健全,已成為制約解決雨水相關問題的關鍵因素。而雨水控制利用具有投資大、收益率低等特點,單純依靠市場機制或行政命令很難保證新型雨水系統的建立。
李俊奇表示,在雨水控制系統中源頭控制和終端控制同樣重要。構建城市雨水源頭-中途-末端全過程生態管理系統,將是我國城市雨水系統的發展方向。 通過多種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在新城區與舊城區的應用,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雨水的自然截流下滲、人工增滲、延時滯留與排放等。
李俊奇還建議應結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總體規劃,特別是在嚴重積水區域周邊,建設多功能調蓄利用設施。此外,制定“雨水排放許可”和“雨水排放收費”協同作用的政府管制和市場激勵制度,可為現代城市雨水控制系統的建立提供保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