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經貿司近日約請有關部門和單位,專題研究成品油市場化改革中的有關問題,引發市場猜想: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再次調整?
據悉,在國家發改委經貿司會議中,與會各方對進一步深化成品油市場化改革有關問題取得基本一致意見。此次會議涉及的并非成品油定價機制本身,而是上游的進口權開放問題。
“最近兩大油企的高層都參與了關于開放上游的討論,應該在年內會有一個具體的方案!敝惺秃M忾_發公司相關人士告訴筆者。
突破口在上游
經營主體缺少競爭,掛靠國際油價的定價機制不能反映國內供需。
“從目前運行的幾個月來看,定價機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油價掛靠國際油價,不能跟隨國內供需漲跌這種現象是個問題。不是單單改動定價機制可以解決的。”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陳晴告訴筆者。“其根本原因還是上游原油進口的壟斷!
主管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部門是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該司相關人士在筆者求證時表示尚未接到改動定價機制的通知。10月14日組織相關部門和單位進行約談的國家發改委經貿司的一項重要職責恰恰是“編制下達重要農產品、工業品和原材料進出口總量計劃,監督計劃執行情況,并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整;負責糧食、棉花、煤炭在進出口總量計劃內配額分配并協調相關政策”。原油的進口顯然在此之列。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最大原油凈進口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前三季度,中國進口原油2.1億噸,增長5.4%。美國能源信息署(EIA)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美國日均石油消費與國內產量差額為每天624萬桶,同期中國的差額為每天630萬桶。
而如此巨大的進口量目前只有中石油下屬中聯油、中石化下屬中聯化、中化和珠海振戎等少數幾家進口公司“分享”,幾乎沒有民企可以“染指”。
盡管油價調整近期擱淺,“兩桶油”仍是新機制的大贏家。四季度中石油、中石化出口配額大增至550萬噸。而在此前的五次油價上漲中,“兩桶油”煉油廠每噸油利潤均上漲超過100元。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相關專家告訴筆者,“上游來源壟斷的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定價機制就是制定得再精細,再靈活都不是真正市場化的機制!
民營煉廠萌生退意
煉廠高價進口燃料油加工,不僅進價高于原油,加工成本要比直接加工原油的成本每噸高出1000元以上。
原油進口權被壟斷的背景下,民營油廠舉步維艱。
除了定價機制改革之外,2013年成品油市場的另一件大事是油品升級。出于霧霾天氣的頻繁侵襲,國務院常委會在2月提出了油品升級的時間表:2013年6月底前發布第五階段車用柴油標準(即國五柴油標準,硫含量不大于10ppm),2013年年底前發布第五階段車用汽油標準(即國五汽油標準,硫含量不大于10ppm),過渡期均至2017年年底。
這張時間表的出臺給地方煉廠帶來的卻是生死存亡的直接考驗。
“在我們調查的60家煉廠中,只有20家可以勉強跟上油品升級的速度。剩下的這些如果讓它倒閉,從推動成品油市場化進程的角度來看,這一部分市場主體不斷萎縮拿什么去打破壟斷?”對山東民營煉廠油品升級做過調查的陳晴告訴筆者。
據悉,要達到國家第四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油品質量,在脫硫、加氫的配套改造裝置上煉廠花費至少要幾十億元。
“油品質量升級這道門檻已經將我們這些地煉企業逼上了絕路。”山東省濰坊市一家煉油廠老板曾表示,假若省里沒有特殊政策,只能停產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