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方面,油源也是問題。山東石油化工協會的相關人士告訴筆者:“民營煉廠油品升級難還有其油源的問題。現在民營煉廠的原油主要依賴是‘兩桶油’配給,這些配給不僅量少,油質也較差,提煉成本高。這導致煉廠不得不從國外高價進口燃料油,燃料油不僅進價高于原油,加工成本要比直接加工原油的成本每噸高出1000元以上。”提煉成本高,再加上裝置更新換代,煉廠吃不消是很正常的。
“如果油源有保障,我相信至少一半的企業能夠保障完成油品升級。”上述人士表示。
在部分民營煉廠萌生退意之時,“兩桶油”卻開始急速布局。自3月以來,中海油、中國中化、中國化工集團、中信集團等,均派員奔赴山東、江蘇等地,了解這些地區的地煉企業實際生存狀況、資金實力等,以便隨時展開收購動作。
4月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副總工程師張福琴在中國石油商貿大會上表示,為滿足今后國內成品油消費增長的需求,中石油集團將再投資建設18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使集團總的原油加工能力達到600萬桶/天。該煉油能力與今年年初我國原油進口總量612萬桶/天相當。
從“特事特辦”到建立機制
消息稱4家地煉企業,東明石化、中化弘潤、海化集團等企業或獲批分享2014年的原油進口配額。
顯然,無論是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還是油品升級,最終都離不開上游進口權開放的問題。
“最近兩大油企的高層都參與了關于開放上游的討論,應該在年內會有一個具體的方案。”中石油海外開發公司相關人士告訴筆者。
有消息稱,有關部門在醞釀方案的同時,近日還將批準4家地煉企業2014年的原油進口配額,東明石化、中化弘潤、海化集團等企業可能分享配額。
今年以來數家企業在爭取進口配額方面有所斬獲,但仍處于“一事一辦”、“特事特辦”的階段,至今未見一個“明碼標價”的機制來規定究竟什么企業可以擁有進口權,什么企業不行。
對此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震表示:“這個機制其實就是一個門檻。因為我們國家即使是放開進口權,希望擁有一定煉油能力,有剛性需求的煉廠能夠拿到油,而不希望這些油被用于投機。所以這個準入機制非常重要。”
能源局近日下發的征求意見文件中,對于申請新增進口原油的地煉企業設定資質條件。基本“門檻”是一次加工能力不低于500萬噸/年。
近日,另一家民營企業新奧集團則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允許其在浙江舟山建立首座民營LNG接收站。據了解,東莞九豐近期也成功直接從馬來西亞進口了兩船LNG,這實際上已經打破了“三桶油”對LNG進口的壟斷。
打破進口壟斷如果從LNG開始,那么是否離原油進口已經不遠了,接受筆者采訪的多位人士都認為,隨著三中全會的召開,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以開放上游為突破點的路線已經越來越清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