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條亂象
來自光伏企業層面的感受,可能更加真切。
“我們是民營企業,不能跟央企、國企來搶西部大型電站的‘路條’,想要大規模建設,現在確實有難度。”王偉說。
據介紹,林洋新能源資金比較充裕,不僅負債率低,還有充分的各大銀行授信,但并沒有“路條”。 “有很多民企不斷地在找我們進行合作。打比方說,你手上有路條,我有資金,看看雙方怎么建設。”
在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看來,讓拿“路條”的企業跟有技術有錢的企業合作,就像二道販子倒買倒賣,無形中項目成本肯定要增加,“的確現在有些政策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調整、細化”。
王偉表示,以前政府發“路條”是兩年有效期,在這兩年里,倒賣幾道都可以倒賣出來。他建議,路條要在有效的時間之內發放和有序發放,“不要說兩年建設,必須三個月之內開工,半年之內、六個月之內做不完,這個路條就取消了”。
“像100兆瓦的電站,現在5個月就能干完了,給6個月時間開工建設應該沒有問題。但很多人把路條囤積在手上,想做的人做不了,國家以為電站建設好了,指標已經完成了,其實路條在口袋里,不一定能建設出來。”王偉說。
按照中節能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華斌所述,實際情形可能更加嚴峻。
他表示,現在買賣電站的事情很多,不僅拿到路條的可以賣,拿到核準的也可以賣,建了一半可以賣,建完了也可以賣,這些都導致很多電站不負責任地建設,建完以后就賣了。“去年我一個朋友買了電站,后來弄得發電效益上不來,其他的老得去檢修,對企業造成很多困難。”他說。
在他看來,國家的政策出得比較快、比較好,市場也活躍起來,很多之前沒有進入太陽能電站投資領域的,現在進來了,“大家可能都看這碗飯比較好端,都去搶,市場上爭路條的多了,這樣肯定會有他不去投資,而僅僅找批文這種現象,肯定會有”。
曹華斌建議,今年能不能完成國家下達的指標,不管批給哪個公司,可以限定多長時間必須建完,建不完收回給別的企業去做,各個省份都可以考慮這樣操作方式。
中國水利水電顧問集團公司咨詢師謝宏文的擔心是,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的分布式光伏促進政策,分布式光伏可能會出現一個小高潮,“這里面有沒有為了完成指標,為了上項目而上項目的這些現象存在,可能現在都裝上了,但后面20年的運行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中國光伏協會提供的一份檢測機構統計顯示,在現場檢測了11個大型地面電站,運行一年期組件當中,考慮一些不確定因素之后,發現51%的組件衰減在5%到10%之間,其中大約30%的組件功率衰減超過10%,8%的衰減超過了20%,質量問題是非常嚴重的。
資金難題
對于更多企業來說,最大的困擾無疑是資金問題。
近兩年來,光伏行業雖然在回升,但整個生態仍然非常艱難,集中的表現就是企業很難收到錢,沒錢便不敢發貨。
“今年我們做EPC,很多企業希望從事EPC,第一個判斷這是風險問題,如果沒有融資做好,做EPC壓力會非常大。”徐杰說,包括組件銷售,整個產業鏈都是在缺錢。
“錢在哪兒呢?在銀行里面,在金融企業里面,問題是,他們是不是愿意把錢拿出來支持這個行業?”一位參會企業人士如是告訴本報記者。
中國光伏協會秘書長王勃華透露,最近,20家左右的光伏企業和部分金融保險系統進行過一次座談會。其間,金融系統對光伏產業投資提出了若干的疑慮,包括對“雙反”問題的未來走向會怎樣、作為金融系統怎樣去區分單純性擴產和技術改造升級等問題。
王勃華說,現在銀行仍普遍把光伏發電和光伏制造混為一談,認為2012年發生的光伏制造的困難、貸款還不了,“他們認為光伏發電和這個差不多,都是嚴格發放貸款、限制貸款,而且提高利率”。
表現在實際操作層面,銀行、投資機構、基金等各大機構目前對于分布式融資、收益回報均持一個疑問態度。王偉給出的數據顯示,到今年為止,國開行僅給兩個企業做過融資,一個企業也就是幾十兆瓦的量,而全國各地已經做了將近1GW的分布式電站。“還有將近1GW電站融資從何而來,這是分布式電站推廣又一個難題。”
徐杰認為,很多融資,太陽能得不到貸款,不是銀行的事,而是政策跟企業的事情。“國家補貼什么時候到位,很多銀行都問我們這個問題,現在補貼肯定會給,對于企業來說什么時候給更關鍵,可能晚了就撐不下去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