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中國人調查:中國"淘金者"的真相
本報記者通過走訪西伯利亞地區的俄羅斯人和中國人,試圖揭開一直以來被“黃禍論”和“中國威脅論”淹沒的關于中國“淘金者”的真相。事實表明,西伯利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離不開勤勞中國人的貢獻。
西伯利亞人眼中的中國客
此次俄羅斯之行給記者的最大感受是,大多數西伯利亞居民對中國人非常友善,這一點與俄羅斯一些媒體報道的情況出入較大
國際先驅導報特派記者耿銳斌報道在出發之前,記者曾得到俄羅斯專家的善意提醒:西伯利亞人對中國人可能會“不太熱情”。的確,我們在國內常會見到關于中國人在俄羅斯處境艱難的報道,尤其是在今年5月11日,俄羅斯伊爾庫茨克警察與在當地務工的200多名中國勞務人員發生沖突,并造成多人受傷之后,國內媒體更加大了對旅俄華人生活的關注。
當地百姓對華人普遍友好
最先替記者打消顧慮的是碰巧遇到的3名來自克拉斯諾雅爾斯克的游客。據她們講,在西伯利亞的很多城市都有中國人,他們主要在那里蓋房子,種植蔬菜,或者經營服裝、鞋帽、百貨等輕工業品等。當被問道當地中國人與俄羅斯人關系如何時,記者得到的回答是:中國人市場是當地人常常光顧的地方,大家完全能夠和睦相處。
在抵達位于是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的伊爾庫茨克市(伊爾庫茨克州的行政中心,屬于西伯利亞地區的大城市)以后,記者了解到,在這個70萬人口的城市共有4個中國人比較集中的市場,當地人統稱為“上海伊卡”。另外,還有很多中國人在當地作建筑工人或種植蔬菜。當被問道對中國人總體印象如何時,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會說:中國人好樣的,不怕吃苦,干活勤快。
“在伊爾庫茨克和整個西伯利亞長期居住的外國人中中國人最多,其他的主要來自中亞、外高加索等地區。我們看待中國人和其他外國人沒什么兩樣,更何況我們是近鄰,他們來這里經商、蓋房子、種菜,這些只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這對我們難得會有沒什么不好嗎?”44歲的伊爾庫茨克市民米哈伊爾·奧爾霍夫尼克對《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說。
伊爾庫茨克所有的受訪者都知道市內主要由中國人經營的“上海伊卡”,這些以鞋帽服裝等日用品為主要商品的市場是很多市民常光顧的地方。與十年前的情況有所不同,當地人認為這里的商品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也有了很明顯提高。在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地理研究所工作的27歲的伊戈爾·弗拉基米羅夫說,他和妻子常常去這些市場,大部分商品都是他們覺得可以放心購買。
就像在國內有不少中老年人對前蘇聯懷有特殊感情一樣,我們在這里也感受到了一些上年紀的俄羅斯人對中國同樣非常友好。我們曾在賓館門口碰到過一位老婦人,當她聽到我們中間有人講俄語時,顯得非常激動。她對記者講,60多年前,當她和父母在鄉下居住的時候,同村的一戶中國人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那時兩家互相幫助,來往非常密切。由于年代久遠,兩戶人家已沒了聯系,老人也記不清中國鄰居究竟何時從何地來到西伯利亞,她只是重復的說,中國人是她的好朋友,現在兩國的年輕人也應該友好相處。
俄社會問題影響旅俄華人
俄羅斯人以好飲而世界聞名。不少俄羅斯人把喝酒看作是生活的一大享受。在城市里,即使是在白天的大街上也能夠看到有人提著啤酒或伏特加,邊走邊飲,而在農村,喝酒的情況更是嚴重。“每天夜幕降臨,幾乎整個村子的男人都在喝酒”,有一個俄羅斯小伙子曾這樣對記者說。
在記者住宿的伊爾庫茨克市科學院酒店的保安曾不止一次地提醒,深夜最好不要單獨外出,原因是大街上常會有喝醉酒的人,而酗酒者騷擾行人的事件在這個城市里時有發生。
酒店的工作人員米哈伊爾·奧爾霍夫尼克對記者說,一周前,伊爾庫茨克電視臺播放了一名中國女子深夜在市中心被醉酒者毆打的報道。兇手被聞訊趕來的執法部門當場制伏,而沒有對受害人帶來更大的傷害。
“那個喝醉的人說,他恨中國人”,米哈伊爾·奧爾霍夫尼克說。不過他立刻解釋說:“當然,俄羅斯一樣有行為粗魯,素質低下的人。有些人認為外國人來到這里工作,搶走了他們的飯碗。不過,絕大多數俄羅斯人并不是這樣想的”。
“你們這里失業的人多嗎?”記者問。
“伊爾庫茨克純粹意義上的失業者很少,主要是指那些失去勞動能力的人。不過,不少年輕人受美國思想的影響,他們只想著享受,而不愿去工作”,米哈伊爾·奧爾霍夫尼克回答說。
除了酗酒以外,俄羅斯社會中的腐敗現象也是困擾旅俄華人生活的一個因素。
在伊爾庫茨克生活的巴維爾·阿諾什科對記者說,他有時會到莫斯科出差,在那里他不會擔心小偷和強盜,這是因為他沒有多少錢,但是警察的無理糾纏卻他感到害怕。據當地人說,公務人員在工作中濫用職權,敲詐勒索的現象在俄早已司空見慣。
今年5月11日,俄羅斯伊爾庫茨克警察與中國勞務人員發生沖突事件的起因就是檢查護照。當時一名工人上街買煙遇到俄警察盤查,由于沒有攜帶護照,加上語言不通,便跑回工地。之后趕來的警察與工地上的200多位中國工人發生沖突,導致20多名中國工人重傷。事件發生后,中方高度關注,并向俄方提出交涉,俄方隨即展開相關調查。據記者了解,伊爾庫茨克警察局局長已因此被解職,受傷的中國工人也已得到了經濟上的賠償。
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影響溝通
在伊爾庫茨克停留期間曾出現一個小插曲:與記者同行的4位中國人遭遇執勤警察要求出示證件。因為沒有隨身帶護照,且語言不同,而被當地警察帶回警察局,后經過俄方與警察的交涉,才把他們從警察局接出來。
記者在貝加爾湖佩夏納雅灣曾遇到16歲名叫費佳小伙子,他告訴記者他在伊爾庫茨克有幾個中國朋友。除此之外,被記者采訪的當地人普遍反映,大部分在俄羅斯工作的中國人實際上處在一個小圈子里,為自己的生計而忙碌著。
“雖然我們的身邊有不少中國人,但是由于語言不通,彼此沒法互相溝通,”25歲的研究生德米特里·別斯圖諾夫對記者說,“如果沒有語言障礙的話,5月份我們的警察和中國工人之間就可能就不會發生那件不愉快地事情。”
俄羅斯人在公共場合遵守公共秩序,公眾意識普遍很強。例如,在公共場合看不到有人隨地吐痰,喋喋不休地大聲說話,在小區溜狗的人一般會及時清理寵物的排泄物等等。
蓮娜是一家旅行社的導游,她對記者說,吃飯時發出很響亮的聲音,或者說話聲音過高而影響別人,這些也許在中國不算什么,但是在俄羅斯卻會使人感到不習慣。“俄文也有類似于‘入鄉隨俗’的成語,我覺得只有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才會得到別人更多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