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商機千億 航天產業鏈遠未理順
專家建議,加快“神舟”項目承擔單位機制市場化,技術使用應交給非航天部門
隨著“神六”成功升空,航天產業民用化的商機也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專家認為,中國航天商機至少已有每年千億元的規模,但商機的集中釋放可能還需等待體制革新。
千億商機分三個層次
一般而言,第一層次的商機,規模是可以確切估算的,主要包括廣告、餐飲、旅游及集郵等衍生產品的機會。
第二個層次,航天技術的發展將為該領域核心企業提供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華夏證券研究所鄭賢玲認為,直觀而言,我國航天企業發展基本不受宏觀經濟調控影響,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航天領域內的相關上市公司都將處在上升周期,未來5年內能保持20%的年增長速度。
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副廠長何文松認為,“神六”成功發射對于航天產業有明顯的整體推動作用。他介紹,直接參與“神六”研發的企業有110家,但間接參與企業達到3000多家。他認為,一旦航天技術轉為民用,其所帶來的增長難以估計。這正是航天技術的第三層、也是最龐大的商機。何文松估計,“神六”有望帶動的相關產業包括基礎材料工業、電子產業、機械制造業以及紡織業。此外,由于航天飛船上的特殊環境為各種科學試驗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將推進一些制藥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事實上,航天工業在“七五”期間就有1800多項科技成果經轉化或二次開發形成了新產品。其中,衛星測控技術、通信技術應用于廣播、通信、氣象等部門;計算機技術,應用在了國家重點工程金稅工程和金卡工程;數控系統和工業機器人被廣泛應用在石油化工、汽車制造、電力、煤炭、冶金、紡織、食品和建材等行業;而液體火箭發動機燃燒技術、傳熱技術、傳感技術和測控技術等,則被開發成為化工工業廢液、廢氣無毒化處理技術和垃圾資源化處理技術。
專家指出,一般來說,國際上對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對整個社會產生8-14元的帶動效應。目前,我國每年航天產業整體投入有上百億元,而其產值則會翻番,粗略估算,航天產業輻射的產業鏈已至少達到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但專家認為,這還不是中國航天產業經濟前景的理想值。
航天技術將帶動全行業發展
航天技術發展帶動全行業發展,早有先例可循。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雖耗資250億美元,但美國宇航局將宇航技術中的材料、能源、通信和控制等技術向民用項目轉移,獲得直接利潤達520億美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徐世杰認為,美國幾乎所有的技術領域都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登月計劃中受益。有消息稱,美國空間計劃所獲技術為美國經濟帶來了超過2萬億美元的增值。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淑梅認為,人們對國防與經濟的關系常常有一個誤解,認為國防全部是消耗性的,產生不了經濟利益。其實,西方的數據統計顯示,85%的現代軍事核心技術同時也是民用關鍵技術,其中蘊含的商機不可限量。
短期內難以集中爆發
專家認為,由于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的產業鏈遠沒有理順,航天技術本身和二次開發應用目前仍備受限制,大量擁有資金的民營高科技企業被限制在航天技術外。中國航天技術的商機短期內仍難以集中爆發。
“神舟”系列工程和當年中國搞“兩彈一星”一樣,都以重點突破的方式,在非常薄弱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科技體系,使中國科技領域在世界上樹立起遠超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聲望。現在,應加快“神舟”技術向民用領域的擴張,首要任務就應加快、加深“神舟”項目承擔單位的改革,使之建立適應市場的機制。
專家認為,中國在航天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變上可參照美國經驗。航天部門應把工作重點放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上,而技術使用則完全可以交給其他機構或部門去探討和推廣。
(蔡衛國 索佩敏 每日經濟新聞)
航天技術民用化“供大于求” 企業往往不需技術而要現成產品
“我們最近幾年大約有六七項技術成功轉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軍轉民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盛智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這個成績不算很好。”
盛智龍表示,目前中國航天技術轉讓已形成兩種途徑。一種是各負責研發的企業或研究所自身尋找技術轉讓商機,另外一種則是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兩大航天集團下屬的軍轉民生產力促進中心。“作為項目中介,我們一旦接到委托轉讓的技術,就會去參加一些技術轉讓展覽會、在網上進行推廣等。”盛智龍說,中國航天技術轉讓其實不如想像中那樣閉塞。
盛智龍表示,航天技術轉讓目前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供需不匹配。具體而言就是,雖然航天企業可以提供很好的技術,但其他企業往往不需要技術而需要現成的產品。“這樣的情況我們遇到好多次。”盛智龍分析說,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民營企業比較弱小,沒有資金實力投入,另外一方面“缺乏這個意識”。
分析人士認為,希望航天技術能“隨轉隨用”是不現實的,因為航天技術通常是為特定的航天用途開發,雖然轉變為民用技術后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和盈利潛力,但往往需要企業自身對技術進行二次開發,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盛智龍表示,由于現在一攬子的承包工程越來越多,因此在一個大項目里,企業往往全部直接引用國外技術,而不考慮把其中某個環節單立出來使用國內技術。他舉例說,一種煙氣脫硫技術擁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這個市場每年有上百億元人民幣的容量,但目前火力發電廠煙氣脫硫工程往往由一個大承包商運作,青睞該技術的人就寥寥無幾。“要解決這些問題,可能還要等待我國科技創新環境的進一步發展。”盛智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