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成功落地中國重現國際宇航市場 有關人士評論,載人航天飛行將使“中國制造”這一品牌在世界上從鞋、襪子、打火機等領域擴大到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 本報記者王羚李晨發自北京
昨日凌晨4點33分,茫茫暗夜中,飛行了115小時32分鐘的“神舟六號”(下稱“神六”)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安全著陸。耗資人民幣9億元的“神六”在完美完成預定任務的同時,也推動了遲滯多年的中國商用衛星發射事業。一個巨大的市場正在醞釀生長中。
“神六”成功的廣告效應
昨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許達哲表示,“神六”飛行成功會促進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和經濟發展,也將推動中國商用衛星事業的提速。
許達哲表示,“神六”此次飛行任務是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第88次發射,也是連續第46次成功,“它給‘長征’火箭帶來了很好的信譽。”
“神五”和“神六”的連續發射成功被認為是中國商業衛星發射能力最好的廣告。“我們很樂意參加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和國際合作,我們會以高質量的產品和滿意的服務,為世界各國服務。”許達哲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家江興流認為,中國衛星被國際市場承認,關鍵在于近幾年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很快,克服了很多技術難題。比如此次“神六”發射,回收達到的精度比俄羅斯的水平還要高。
航天飛行“中國制造”
昨日,許達哲還透露,今年中國已經發射了一顆外國衛星,并簽訂了多顆整星出口的合同。而通過競爭激烈的國際招標而奪標的一個尼日利亞通信衛星項目,擂響了中國航天強勢出擊國際宇航貿易市場的“戰鼓”。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員龐之浩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我國整星出口尼日利亞的這顆衛星是基于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具備了國際先進水平。”
據了解,這顆通信衛星,將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于2007年初在太空軌道交付用戶。
有媒體認為,“神六”飛行任務的圓滿完成,在某種程度上告訴世界,中國不是一個只能生產鞋、襪子、打火機的國家,中國還可以制造宇宙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將在使“中國制造”成為全球品牌、贏得國際商機的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沉寂6年之后重返國際市場
從1985年宣布進入國際發射市場至2004年底,中國已先后為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衛星發射服務,共發射了29顆國外衛星。從1990年到1998年,中國的商業發射占同期國際市場份額的7%~9%,并成為世界第三大火箭供貨商。
1996年,中國商用衛星發射遭遇低谷。由于當年2月長三乙火箭首次發射國際708衛星失利,再加上以往幾次發射的失利,國際用戶和保險界對長征系列火箭的信心產生了動搖,有三個合同被終止,兩個合同被暫緩執行,兩個草簽的項目夭折。
同時,美國對中國火箭發射美制衛星的歧視性審批政策也令中國商用衛星發展雪上加霜。從1999年開始,美國援引各種理由禁止將美制衛星或是含有美國零部件的衛星出口到中國,其中包括商業通信衛星、遙感衛星、科學試驗衛星、導航衛星和多用途衛星。
因此,中國從1999年開始,有近6年時間基本上退出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空出的市場被歐洲和日本借機搶占。據了解,目前全球航天市場規模大約是1050億美元。其中美國650億美元,英國有40億美元,法國大約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近年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商用衛星又重新在市場上贏得自己的地位。據了解,從現在到2010年間,中國每年平均有25~30顆衛星等待發射,其中70%是商用衛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