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造到創新 創新中國瞄準新“四大發明”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樊曦、裴劍容北京—圣何塞連線報道)中國正在力爭用15年左右的時間,使自己從一個產品制造基地,變為一個擁有一系列新發明的創新大國。
在提交此間人代會審議的“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中,“著力增強創新能力”被作為中國未來5年發展的一個目標。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啟動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涉及信息、生物等戰略產業領域,能源、資源、環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緊迫問題,以及軍民兩用技術”。
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從一個經濟落后國家,成為了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但是,據《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對世界59個主要國家的資源績效水平的調查排序,中國資源績效居世界倒數第6位。中國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資源能源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這跟中國科技水平低有很大關系。
200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的比例沒能達到預期的1.5%,僅占1.3%。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郭國慶分析認為,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沒有達標,反映出中國企業對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不夠高,暴露出全社會科技投入不足。
談到這個問題,新華社駐圣何塞記者采訪了中國—哥斯達黎加聯合工商總會會刊《工商》負責人鄧煦平,他說,在拉美,能看到很多貼著“中國制造”標牌的產品,包括服裝、鞋帽和玩具等。但是,大都是“貼牌”產品,是外國品牌,在中國經過廉價勞動力加工后再出口過來的。
“我們非常關心中國的兩會,注意到中國正在打造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我們想通過雜志告訴拉美讀者,中國正在發生一個巨大的理念變化——從‘中國制造’轉到‘中國創新’。這是中國的新形象。”他說。
據記者了解,拉美地區很關注中國兩會。墨西哥維拉克魯斯新聞網站連續幾天采用多條新華社播發的兩會新聞,其中,“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四大阻礙”、“新的五年規劃對中國領導人提出機遇和挑戰”等,都直接涉及自主創新的內容。
拉美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與中國相似的問題。在兩會開幕時,委內瑞拉、古巴駐華大使都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他們很關注中國怎么進行制度創新,創造新的發展奇跡。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劉飏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人不但善于加工制造,其實也很善于創新和發明。從原子彈爆炸,到雜交水稻大幅提高農田畝產量,再到“神舟”載人飛船上天,都是證明。她最希望在農業、IT、教育和軍事領域做出“新四大發明”。
她說,9億農民生活在農村,農業創新是構建新農村的切實保障;IT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教育的創新關鍵在于用創新思維培養創新人才;軍事創新除了能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還可以廣泛用于生產民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柳秀說,中國的航天科技、雜交水稻以及被稱作“現代畢昇”的激光照排術,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將來一定會有新的“四大發明”。
2006年,中國政府將投入716億元力促自主創新,比2005年增加115.26億元,增長19.2%。
劉飏認為,“創新不僅是技術加金錢,還要從整個民族觀念、思路、精神、文化上進行創新。有了這樣的土壤、氣氛和條件,才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制度保證。”
柳秀說,要想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就必須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
全國人大代表、航天推進技術專家戴證良說,“外國買一點,自己造一點,拼起來就是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人應該向航天人學習自主創新精神,通過在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形成有自主產權、有核心競爭力、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和技術,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