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篇中強調,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重點要在“多予”上下功夫。
這幾年解決“三農”問題,財政走到了前臺,惠農政策大都是財政政策。特別是通過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在對農民“少取”方面確實有了歷史性突破。2000至2004年期間,各級財政用于支持農村稅費改革的資金累計達到1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承擔了1171億元,占73%。確實,中央財政對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的支持力度很大,中央財政用于支持農村稅費改革的轉移支付資金占到了同期中央財政用于整個“三農”預算支出的11.8%。到2005年,中央財政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總額達到662億元,省、市、縣三級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也是大幅上漲,初步統計為310億元。2006年納入財政預算安排的支持稅費改革的資金規模達到1030億元,其中中央780億元。2003至2004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包括支農投入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投入)分別為2144億元和2626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和22.5%。2005年中央財政年初預算安排用于“三農”的支出2861億元,扣除國債資金和基本建設投資,比2004年實際執行數增長16.9%,高于年初中央財政預算收入10.5%的增長幅度。總之,這幾年對“三農”財政支持力度不小,但歷史上欠賬太多,政府財政對農業的支持總量仍是低水平的,城鄉財政資源配置不對稱的狀況沒有徹底改觀。
新農村建設需要大量財政資金投入,《綱要》中提到要確保財政用于“三農”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綱要》中還有更重要的政策信息,比如“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重點要放在農業和農村”,這幾句話“含金量”很高,表明政府在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對“三農”“多予”方面有了更明確的思路。
強調財政支農資金增量是必要的,但存量的調整和財政支農支出比重的提高更關鍵、更重要。試想,2005年國家財政支出達到3萬億元,如果財政支農支出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就是300億元。只有適當調整存量,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支持。
最近,溫家寶總理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提出:要做到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增量主要用于農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讓收益主要用于農村。要求將政府征用土地出讓收益主要用于農村,這是一個重大的政策措施。目前,土地出讓收入在地方政府可用財力中占相當大比例。今后將政府出讓土地收益主要用于農村將會為新農村建設直接提供巨額的、持續的資金來源。這方面需要抓緊研究制定具體的政策規定。此外,加快改革征地制度,縮小征地范圍,在符合國家土地利用規劃、嚴格管制非農用地總量的基礎上,把更多的非農建設用地直接留給農村社區集體組織開發,讓農民直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也可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重要的資金來源。將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農村,是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舉措。
同時,發展農村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現代農業一定要做活農村金融改革這篇大文章,一定要為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和農村創造好的環境。關于農村金融改革,2004年以來3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有新內容,關鍵是盡快落實到位。農村經濟發展中確實存在一些好項目,值得開發。
除了政府投入外,重要的是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要在鼓勵社會資本、產業資本進入農村發展產業、鼓勵社會力量進入農村發展社會事業、鼓勵農民組織起來合作利用當地資源等方面制定一套強有力的支持措施。國家要從財政上制定“以獎代補”等特定扶持政策,對由社會資本牽頭的新農村建設項目的一些基礎設施投資和公益性支出給予鼓勵、獎勵和補償。在信貸上進行扶持,專門對農業企業研究一套金融支持方法,從金融體制和制度上改革和創新,改進目前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回避農業項目的做法,建立支持社會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的中長期融資和政策性扶持的特定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