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經濟中心花落天津 城市定位開始明晰
作為直轄市,人們自然會把天津與北京、上海來等同比較;而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人們自然又會把天津與深圳、廣州等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衡量,但與其它龍頭城市定位明晰不同,天津給人的印象往往模糊不清。
不過現在,天津終于有了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和身份—北方經濟中心。
3月22日,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會議指出要努力把天津市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4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批準天津濱海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繼去年上海浦東新區獲批后,天津成為我國第二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
擁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政策優勢,濱海新區將作為天津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帶領天津成為名副其實的“北方經濟中心”,并使天津成為全國第三個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型城市。
“北方經濟中心”花落天津
到過天津的外地人,常常被天津的街道搞得暈頭轉向—“找不著北”;而從城市的功能定位來說,天津自建國以來似乎也一直沒有“找著北”—在全國經濟格局中找到自己的準確位置。
而對于天津當地人來說,對自己的家鄉也不滿意:“與以前相比,這些年天津是進步了,如馬路寬了,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改善了,但與北京相比,天津還是像一個村,我們就是這個村的村民。”快人快語的高立紅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高立紅,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北京讀完大學后,又回到天津,現在天津某媒體工作。
“我出生在天津,一直覺得天津很好,但1994年從北京的大學畢業回來后才發現,和北京相比,天津的市容市貌以及交通狀況太差了。街道那么狹窄,路邊到處是小攤販,甚至拉著卷心菜的馬車都擺到了馬路上,自行車都難以通過。”
談起上世紀末的天津,她說腦海中都是那時常見的天津市民的生活狀況:一家幾口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到了夏天,坐在胡同里乘涼的人們跟煤球爐子距離不過一米。
當《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向她提到3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決定把天津建設成為北方經濟中心時,她的第一反應是“北方經濟中心是什么?能給天津帶來什么實惠?能讓天津老百姓的工資漲多少?”
也許對于高立紅這樣的天津市民來說,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北方經濟中心”對天津的重大意義。
從“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到“北方經濟中心”
近年來,圍繞誰才是“北方經濟中心”展開了諸多爭議,甚至是“爭奪戰”。但現在,這個光環終于圈定天津,天津名正言順地登上了中國經濟發展大舞臺的中央。
“從1997年當時的李鵬總理代表國務院宣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到如今國務院把天津定位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才逐步明確自己的定位!4月30日,天津市發改委發展規劃處處長王天偉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
與平時采訪某些政府機構和政府官員不同的是,這次對天津市發改委的采訪沒有經過繁縟的層層審批程序,而王天偉接受采訪時的認真和隨和,著實讓記者親身體會到了天津市政府官員身上濃儼的“新味”。
“目前國家對天津成為北方經濟中心有兩大政策支持:一是在整個產業布局上。比如國家剛批準在天津生產100萬噸氮乙烯、1000萬噸煉油項目。類似這樣的項目,也有其他地方在爭取,但國家在產業戰略布局上會有所傾斜。第二,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天津搞綜合改革試點。綜合改革試點的內涵,就是有先行先試改革試驗的權力,給了一個廣泛的發展空間。不過,目前綜合改革試點的內容還沒有確定!
對于1997年確定的“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與現在的“北方經濟中心”有何本質不同,王天偉的看法是:“說白了,前者代表天津當時只是北方經濟中心之一;而這次國務院去掉了‘重要的’三個字,天津在北方乃至全國的重要性則不言而喻!
有人評價說,天津給人的印象似乎是“運氣不太好”。從歷史上看,中央政府對天津的發展定位有多次變更:建國初期,天津繼續延續了中央直轄市的地位;1958年,天津被改為河北省的省會;河北省省會遷到石家莊以后,天津已“淪落”為河北省的專區;直到1968年,才重新改為中央直轄市。
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大時代,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經濟取得了成功發展,珠三角、長三角迅速躍升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兩極”。此時中國經濟出現了“南快北慢”、“東高西低”兩個不平衡,而環渤海地區正處于這兩個“不平衡”的結合區,不僅整體發展緩慢,且輻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
面對現狀和困境,天津開始尋求了“自救”行動。1994年3月,天津市人大十二屆二次會議通過決議,明確提出了要用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濱海新區的奮斗目標;在3年之后,即1997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給天津進行了初步的定位:“天津是環渤海經濟中心,要努力建設成為現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
面對今天“北方經濟中心”的嶄新定位,天津市濱海新區管委會研究室主任王愷對《中國經濟周刊》感慨說:“中國開放的順序也決定了南北差距、東高西低,東西比較天津是東邊,南北比較天津是北邊,雖然占了東部的好運,同時又在北方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天津靠自己的努力,在逆境中爭得了現在‘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
“北方經濟中心”做什么
——現代制造業、北方航運和物流“三中心”
“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得以明確后,“打造一個什么樣的北方經濟中心”便成為天津面對的首要現實問題。
“根據實際情況,我們著力把天津打造成為現代制造業中心、北方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在這個過程中,天津將由制造業基地向研發基地等科技方向轉化,然后再朝著補充金融功能和現代服務業方向發展!蓖鯋鹬魅螌Α吨袊洕芸方榻B說。
《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對天津以及濱海新區的新定位印證了王愷的話:“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制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
從1997年明確天津是“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到2006年的“北方經濟中心”,經過10年努力,目前天津已經形成了電子通訊、石油開采與加工、海洋化工、現代冶金、機械制造、生物制藥、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導產業;與此同時,天津港200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4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80萬標箱。
然而,金融是經濟的動脈,要打造以上三個中心,均須有大量的資金支持。最近十幾年,天津金融業在改革中穩步增長,繼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一批全球著名的銀行在津設立分行之后,2005年底韓國第二大銀行朝興銀行跟進入駐濱海新區。中國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在天津地區的第一家分支機構—民生銀行天津濱海支行和華夏銀行濱海新區支行,也于1月中旬相繼開張。渤海銀行于2006年2月16日正式對外營業,在濱海新區設立了首家分支機構。
這些無疑勾起人們對天津“金融中心”的聯想,更何況在上世紀初,天津就曾經是名副其實的北方金融中心。
“無論如何天津都沒有可能發展成為金融中心,天津的金融業只是比較發達而已。金融中心不是說出來的,北京的各種功能極為齊全,在中國國情下,任何一家外資企業設金融機構,肯定考慮的是北京和上海,而不會是天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津學者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
而身為天津發改委的官員,王天偉處長的說法更為務實和現實:“在發展金融業方面,天津的‘十一五’規劃也突出了一些重點。比如濱海新區搞一些離岸金融、產業投資基金等。如果要使天津的金融功能更強大,一定要和北京聯手共同打造金融中心。”
濱海新區
——“北方經濟中心”的引擎
對于天津來說,“北方經濟中心”身份的確立,還只是第一步,而如何將目前形式上的“名分”,升華為“貨真價實”或名副其實的“中心”,無異于一次“長征”。誰又將擔當天津這一歷史性使命的動力和引擎?
“天津的核心是濱海新區,濱海新區就是我們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的吸附源和輻射源。”王天偉處長向《中國經濟周刊》直言。
有專家認為,在中國經濟大棋盤上,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無疑是走出一步事關全局的妙棋,這步棋走好了,全局就活了。
五項扶持政策具有吸引力
來自新華網的消息稱,“近日國務院已經同意給予天津濱海新區五項扶持政策,包括將濱海新區作為綜合改革試驗區、設立東疆保稅港區、進行金融改革試點、擴大建設用地供應、將區內510平方公里范圍高新技術產業的所得稅稅率降為15%!
《中國經濟周刊》向濱海新區管委會和開發區詢問五項扶持政策的落實情況,得到的答復是:目前紅頭文件還沒有出來,還只是一個相對籠統的政策,近期國家相關部委還要組織工作組到濱海新區考察,之后才能正式公布政策和政策細節。
盡管文件未正式下達,開發區管委會有關領導還是饒有興致地向《中國經濟周刊》解讀了這些扶持政策對濱海新區發展的好處。除了先行先試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和進行金融改革試點之外,設立東疆保稅港區有利于制造業企業上、下游的關聯,對制造業產業布局有很大的促進功能;擴大供應用地可以緩解開發區用地緊張局面。因為從全國范圍看,目前天津開發區的投資密度最高,用地極其緊張,現在經常是好幾個企業同時看一塊地;“將區內510平方公里范圍高新技術產業的所得稅稅率降為15%”,擴大了覆蓋范圍,開發區、保稅區、塘沽區這三個核心區肯定在這個范圍內,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投資濱海新區。
“在這些優惠政策的扶助和帶動下,濱海新區將在更寬松、更開放的環境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濱海新區的投資者
天津東邦鉛資源再生有限公司近期剛剛選擇在濱海新區開發區安家落戶。該公司是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去年1月份取得營業執照,6月份開始建設,今年1月份開始試生產。企業注冊資金237.5萬美元,一期投資5000萬人民幣。
公司總經理薛本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們公司之所以選擇落戶開發區,一方面是因為開發區的化工區是循環經濟的示范產業基地,比較適合他們企業,但更吸引他們的,是政府對這個行業的政策支持。
“從事環保產業,需要拿到政府頒發的具有排他性的許可證,這本身就是開發區給我們政策上的支持!毖Ρ惧a告訴記者,為了鼓勵企業搞循環經濟,開發區專門出臺了激勵政策,如果他們這個行業達到全國國家級的再生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可以得到100萬的獎勵。
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到濱海新區投資的世界五百強企業,于1992年在濱海新區注冊成立。剛建廠時,只有幾百名員工,當時的年銷售收入只有幾千萬美元;到了2005年,摩托羅拉在天津的員工已經達到了1萬名,銷售額也達到前所未有的90億美元。
“我們都注意到了天津被批準為北方經濟中心,用濱海新區帶動整個北方地區特別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這種定位對摩托羅拉在天津的發展極為有利。”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傳播與公共事務高級經理陳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市場是摩托羅拉除了美國本部之外,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而天津是摩托羅拉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在濱海新區“安家”的不止摩托羅拉公司,濱海新區開發區微電子工業區的工作人員張春明告訴記者,僅到開發區微電子工業區落戶的已經有100多家外資企業,這些企業主要以韓日為主,而且去年三星手機的投資由以前的2600萬美元,一下子增到1.97億美元,“他對你滿意了才會增資!
摩托羅拉和三星公司只是到濱海新區投資的大跨國公司的一個縮影。據天津發改委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2月底,天津開發區吸引了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4102家,累計投資總額299.06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234.28億美元。其中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有449家,上億美元的項目有17家,10億美元以上的項目有2家。截至2005年底,《財富》500強公司中累計有57家在開發區投資了123個項目。
北方經濟中心的“馬達”
濱海新區位于天津市區東部,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常住人口135萬。所謂濱海新區其實是個統稱,包括天津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三個功能區,還有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以及東麗、津南這些行政區的部分區域。而這個區域正好地處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
現在高樓林立的濱海新區,以前大部分都是荒地、鹽堿地。1986年8月,小平同志在視察天津開發區時就曾經指出:“你們在港口和市區之間有這么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隨后他親筆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
多年的奮斗之后,濱海新區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2005年,濱海新區之內的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300億元,GDP642億元,稅收143億元,出口138億美元。
“在工業發展方面,濱海新區跟浦東差不多,甚至工業增加值比浦東還強一些。這是我們的優勢!蓖鯋鹬魅胃嬖V《中國經濟周刊》,“今后濱海新區重點發展工業、航運、物流等產業,而老城區主要發展金融、商貿、科技、教育等功能。濱海新區與老城區功能定位要分工明確,形成互補關系,才能把天津打造成為北方名副其實的經濟中心。”
“從天津內部看,這種分工還是很切合實際的。濱海新區作為一個制造業、航運、物流方面,在整個北方是具有優勢的。但是老城區的商貿、科技、金融和北京相比,還處于弱得多的地位,所以,天津要承擔起整個華北經濟中心的重任,必須和北京聯手形成雙核經濟中心!北本┐髮W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教授告訴記者。
京、津聯手打造北方經濟“雙核中心”
濱海新區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的引擎所起的作用已毋庸置疑。現實的問題是,天津老城區的發展還有待時日。盡管天津已擁有“經濟中心”這塊金字招牌,但是要做大做強,真正發展成為北方的經濟中心,還需聯手北京,共謀發展。
“北方經濟中心”不會一蹴而就
采訪中,一位天津的士司機如此描述天津城市的現狀:“與上海相差20年”。
天津老城的擁擠逼仄和濱海新區的現代繁榮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發現,天津市政府和市發改委辦公大樓都在和平區大沽路上,兩者相隔約50米,這里是天津市的正中心。而不遠處矗立的“要拆未拆”的破舊樓房和一些在建工地“遙相呼應”,機動車經過之處狼煙四起,行人無法躲避。
“如果按照常規,目前天津整體明顯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起碼要發展10年的時間,才能夠發展成為跟珠三角、長三角相抗衡的一個新的中國經濟第三極!碧旖蚴袨I海新區管委會研究室主任王愷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道。
區域經濟學對經濟中心的定義是:經濟活動的高度積聚,在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生產組織中起決定作用的地方,為外區域提供產品和服務,為腹地提供服務?梢姡粋地方要發展成為經濟中心,首先自身要有足夠大的經濟規模。
天津作為經濟中心,其明顯的劣勢是:經濟規模不夠大。《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顯示,2005年天津地區生產總值是3665億元,財政收入720億,人均GDP是4300美元。而《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顯示,2005年北京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14.5億元,財政收入919.2億元,人均GDP達到44969元(折合5457美元)。
“天津的經濟規模和北京相比還差很遠。天津是北方的經濟中心,北京雖然沒有明確說是經濟中心,但始終發揮著經濟中心的作用,甚至影響的范圍比天津還要大!北本┐髮W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教授毫不諱言地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無論從北京的影響范圍還是從級量上看,北京都是名副其實的經濟中心,許多方面都勝天津一籌。
“現在國家進一步明確了天津經濟中心的定位,但天津能否盡快發展成為一個經濟中心,還取決于自身的發展,取決于未來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的投向。”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室主任魏后凱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經濟中心不是人為給它一個定位就一定能發展成為經濟中心,還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吸引各方面的資源和要素。如果沒有好的戰略和政策吸引,天津也不能夠發展成經濟中心。
京津分工明確
130公里,這是北京與天津兩個直轄市間的距離?梢哉f,京津地區是世界上少有的直徑在130公里地域內集中的兩個超大型城市區域。但是北京、天津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兩個核心城市,超近的地域距離卻始終沒有突破心理上的隔閡,這種隔閡始終撥動著二者敏感的心弦。
“我們天津人心里很明白,雖然天津是以工業聞名,但以前北京有經濟中心的定位,在這樣的爭奪中,天津肯定會落下風。索性保持沉默不去爭了!碧旖蜾摴芄締T工張勝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這或許是天津給人“一直默默無聞”印象的原因,甚至有人認為天津被遮蔽在北京的影子里。
“北京和天津以前不怎么合作,都寧肯跟河北合作,也不愿意相互合作。主要是北京、天津的行政干預太多,影響了兩個城市的合作和發展。今后兩個城市要減少行政方面的干預,積極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推進京津一體化!蔽汉髣P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
事實上,北京和天津本身都是客觀存在的經濟中心。在制造業、航運、物流方面,天津具有優勢。而在商貿、科技、金融方面,北京具有優勢。
“兩個城市要分工明確,北京應該定位在研發、設計、總部、行銷、品牌等附加值比較高端的產業和經濟活動上,相對集中在高科技和服務業;而天津相對集中在制造業、物流、航運和貿易。這樣才能實現雙贏!北本┐髮W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京津聯手 形成“雙核”中心
在北京的十一五規劃以及市長講話中,都找不到“經濟中心”的字眼,但事實上,北京無論如何都脫離不了經濟中心。
在北京“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即通過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來提升北京的經濟競爭能力;以人為本,通過解決就業難題、完善社會保障等來構建和諧社會,將北京建設成為宜居城市。
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在北京的人大會上也曾說,北京將堅持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努力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
但是,北京作為首都,首先是政治、文化、國際交往中心。此外,很多金融、民航等行業的國際巨頭的總部也都集中在北京,世界的營銷機構也集中在北京。北京與其它大城市相比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這是外來資本青睞北京的根本原因。
如此分析,北京和“經濟中心”怎么著都脫不了干系。
“北京如果像華盛頓那樣,過去不發展那么大,只是政治中心,那么北京與天津之間的定位區別就好辦了,F在北京市的各種產業經過幾十年發展,規模已經很大了,想不成為中心都難。所以天津要和北京聯手發展,才能打造成為真正的經濟中心。”魏后凱表示。
對此,天津市發改委的王天偉處長表示:“隨著國家對北京、天津定位的明晰,過去北京和天津在產業、區域布局不合理的狀況將有所緩解,這種定位,也給北京騰出了一個現代化產業發展的空間!
看來,京津能否成為華北經濟的領頭雁,帶領華北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極,今后不僅取決于“北方經濟中心”天津,也取決于北京與天津如何共同聯手打造“雙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