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9日國家九部門《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出臺以來,房地產市場交易量銳減,國內的房地產企業或忙于商量對策,或觀望等待。然而,與此同時,境外資本卻異常活躍,他們或增加在國內的購房數量,或者大手筆購入土地用于長期開發,正成為國內房地產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專家表示,由于缺乏具體的限制措施,對境外資本的引導和管理正成為我國新一輪樓市宏觀調控的“短板”。
京滬樓市成交低迷
受國家政策影響,京滬等地樓市一片靜寂,市場交易量銳減。北京樓市成交跌幅近三成,上海的情況也類似。據搜房網統計,6月1日至6月4日,上海新樓市場簽約套數從759套猛降至569套,其中6月4日成交最少,僅成交477套。而在房產新政策實施前的5月31日,這個數字曾經一度猛漲到1541套。
深圳中原地產的數據顯示,6月1日至7日,深圳二手樓的放盤量比以前增長一倍多,然而成交量卻下降了五成多。
房地產市場出現的變化急壞了很多開發商。廣州一位地產企業高管告訴記者,目前當地的一些開發商都在急著四處尋找設計師,希望通過他們拿出具體的方案來規避政策的約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開發商們現在搞的都是‘小動作’,他們希望在國家政策的大環境下獲得豁免,而沒有從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層面上進行反思。”深圳社科院城市營運中心主任高海燕認為。
境外資本逢低進入
就在樓市成交低迷、國內開發商萬馬齊喑時,境外資本卻相當高調。第一上海投資有限公司日前發布公告,其附屬公司將以現金8500萬元收購廣東中山市財聯置業有限公司資產,協議已于6月1日簽訂。通過該協議,第一上海不僅取得中山市長江水庫旅游風景區一塊約10萬平方米土地的使用權,而且還獲得約8000平方米供興建相關道路的土地使用權。據稱,這些物業建筑工程已經停工一段時間。
同樣是在國家房地產新政策出臺后不久,香港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在貴陽市通過公開掛牌出讓方式以13.46億元巨資取得2935.13畝土地的開發權。該地塊總建筑面積可達335萬平方米。
此外,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房地產投資基金等海外機構均對中國房地產市場表示了濃厚的興趣。不少機構的觸角甚至已經伸向了二、三線城市。
國家的宏觀調控反而使境外資本有了逢低進入的機會,一位房地產專家分析說,因為在國家緊縮地根、銀根時,一些小型的開發商無力應對,其留下的項目就成了境外房地產“大鱷”的“美食”。
一些境外投資機構抱著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大規模購買房產,以便在短期獲利。
調控“短板”亟須補齊
根據“短板理論”,水桶的盛水量取決于最短的木板。調控房地產市場是個系統性的工程,國家九部門《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也包含了多重的政策含義,但顯然,在對如何限制外資進入國內房地產方面,《意見》是付之闕如的。
為此,上海房地產界獨立評論人士顧海波建議:對外資房率先實行20%以上的交易增值稅、物業稅,增加住房持有成本,提高別墅等高檔房的契稅,適當提高首付,適時提高利率,杜絕3套以上住宅的房貸直至不準購買3套以上住宅;嚴厲打擊房地產領域的商業賄賂,防止國外“熱錢”擾亂房地產秩序進而擾亂我國經濟、金融和社會秩序。
深圳社科院城市營運中心主任高海燕表示,原來開發商憑借關系,搞到土地和貸款就可以建房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開發商應該考慮如何加強專業化能力,來面對新的房地產市場格局,而不是期望著各地的實施細則成為‘救命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