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業“十一五”規劃
作者: 楊雪婷/文 張建峰/攝 趙振超/制表

商報訊 (記者 楊雪婷) 昨天,北京市發改委公布了北京市金融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為推動目標實現,發改委方面提出了10方面的措施,其中一條便是要探索建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要促進社會投資流向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這種中小金融機構將是怎樣一種形式呢?“現在設想還為時過早,一切都不明朗。”北京市發改委財政金融處有關負責人坦言:“現在要看國家政策允許哪類資金進入放款市場。”
中小企業融資從來就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為破此難題,去年央行行長吳曉靈就公開表示,應該鼓勵成立專門的民間小額貸款機構,把民間資金引入借貸市場,而且要試點一種由民間資本全額出資“只貸不存”的金融機構,這種金融機構不允許其吸收存款。只靠發起人的資本金和有限的捐助資金。
這位負責人表示,吳曉靈的講話表示高層在這方面做過考慮,所以估計“十一五”期間國家政策在這方面會有所松動。
而就去年年底,這種吳曉靈所言的這種小額貸款機構就在山西平遙正式誕生,“北京市也會考慮探索這種只貸不存的金融機構。”這位負責人表示。
“針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不應只是銀行。”北京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張一平告訴記者,“還應包羅證券、典當、租賃等金融機構。”
“金融中心”淡出北京金融規劃
商報訊 (記者 楊雪婷) 昨天,北京市發改委公布了北京市金融業“十一五”期間的總體發展目標,記者注意到,其中未出現“金融中心”字眼。
“十一五”期間,北京市金融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不斷優化首都金融發展環境,構建功能豐富、競爭有序、監管有力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吸引國內外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落戶北京。著力推動產權交易和風險資本市場發展。發揮金融資源的集聚和輻射效應,擴大區域金融交流與合作。
北京市發改委坦言,未來北京金融業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區域間競爭壓力。
在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下,天津濱海新區正積極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在金融企業、金融業務、金融市場和金融開放等方面正進行重大改革。上海目前已經形成了外匯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金融市場,浦東新區正努力推進建設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中心的改革。央行上海總部的設立,更擴大了上海金融市場對國內金融業乃至亞太地區金融的整體影響力,因此北京市金融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更大的區域間競爭壓力。

北京金融業
“十一五”行業目標
銀行業
□銀行業機構資本充足率達8%以上 □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4%以上 □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達到100% □對單一客戶的貸款集中度不超過資本凈值的10% □不良貸款率保持在4%以下 □總資產凈回報率力爭達到國際良好水準1.2% □股本凈回報率達到14% □總費用占全口徑經營收益比控制在45%以下
證券業
直接融資比重顯著提高,債券發行市場獲得較大發展,形成能夠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直接融資需求和其他證券業務需求、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均衡發展的證券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起不同層次的證券二級場外交易市場的基本框架。
保險業
將北京建設成為較為發達的全國保險和再保險市場中心,保險中介市場和農村保險市場獲得較大發展。建設形成基礎制度扎實、監管手段科學、信息反應靈敏、預警系統有效的保險監管體系。北京保險業發展成為速度、效益、質量、規模協調發展的首都現代金融支柱產業之一。
商報記者 張建峰/攝 趙振超/制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