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活期存款增多”釋放新信號 新華網北京8月15日電 (張旭東 姜琳)中國人民銀行近來一系列數據顯示,中國金融機構的存款期限結構在上半年出現新變化,呈現活期存款增加較多、存款余額占比上升的特點。央行稱,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2005年出現的存款定期化趨勢。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變化,其呈現的新特點又釋放出了哪些信號?
企業個人都偏愛活期存款
2006年以來,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更樂于把錢存在活期賬戶上。
央行新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顯示,上半年人民幣企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億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億元;而人民幣活期儲蓄存款比2005年多增1502億元,定期儲蓄存款少增333億元。
另據央行7月份的金融報告,1月至7月活期儲蓄存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308億元,定期儲蓄存款同比少增加1322億元。央行對此判斷:“居民儲蓄存款活期化趨勢明顯。”
受宏觀金融形勢影響明顯
“活期存款增多,深受當前宏觀金融形勢影響。”清華大學國際貿易與金融系系主任李稻葵表示:“這映射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股市等投資環境改善,以及人們理財意識的提高。”
對企業活期存款的增多,央行解釋說,按照經濟運行的規律,由于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擴張的影響,企業對隨時取用的活期存款需求會有所上升。
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8%,工業生產在二季度增速創下十年來的最高。在信貸過快增長的背景下,企業對活期存款的需求自然有較強需求。
“伴隨著國家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等政策的出臺,老百姓現在也更愿意選擇方便存取、流動性大的活期存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金融走勢的判斷。”李稻葵說。
儲蓄分流至股市等投資渠道
定期儲蓄存款向來是老百姓最基本、也是最穩定的一種投資方式。不過,股市的走好,各種理財產品的豐富和百姓理財意識的提高,導致了如今部分居民儲蓄的分流。
上半年中國股市一改先前低迷局面,股指一路走高并創出自2004年5月份以來的新高,不少人重入股市。根據中國證監會數據,股市上半年新增開戶數達189.96萬戶,是去年同期新增數的3倍多。
“新股現金申購制度的恢復和股市上漲較快,這使得居民儲蓄存款的一部分轉移到股票市場,居民儲蓄存款增幅明顯減緩。”央行如此解釋。
而目前市場上已推出的貨幣市場基金、信托理財等投資品種,也極大吸引著投資者。像近期開設的銀行代客境外理財項目,更是將投資者的人民幣存款轉化成美元,然后拿到境外去直接投資,使得人們的選擇更為多樣。
與此同時,買房是近年來許多百姓的選擇,更有不少人在觀望。遼寧省沈陽市的王先生就是屬于持幣待購者,他早在三個月前就把積蓄全轉到活期存折。“等看好了房子就買,我個人覺得比存在銀行劃算。”
趨勢是否持續尚待觀察
目前一些人不再局限于單一、無風險的定期存款,逐漸開始接受帶有一定風險性的投資方式,這一積極的理財方式值得肯定。
我國目前一方面有超過15萬億元巨額人民幣儲蓄,但另一方面內需相對不足,這是當前經濟學界熱議要解決的矛盾問題。不少專家認為,適當分流儲蓄,大力刺激消費,是可選的現實之策。
不過,李稻葵教授提醒說:“居民對儲蓄態度的變化,也有可能是感覺到了通貨膨脹壓力,而增加了個人手頭的流動性。但最終解釋要等待銀行的客戶調查。”
“老百姓消費取向及存款結構變化,與經濟運行情況和金融政策密切關聯,今后是否繼續這一趨勢,尚需進一步觀察。”一位權威專家如此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