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全國十強縣評選揭曉 江蘇7席獨占鰲頭

2005中國最發達縣域經濟論壇。(資料圖片)
記者9月18日從在榮成召開的2006中國發達縣域經濟論壇上了解到,2005年度全國十強縣評選產生。由于出現了并列情況,今年的“十強”實際有11個縣(市、區)。在全部11個強縣(市、區)中,江蘇以7席獨占鰲頭,廣東和浙江各占兩席。
這11個縣市是:江蘇昆山市、廣東順德區、江蘇張家港市、江蘇江陰市、廣東南海區、江蘇常熟市、浙江蕭山區、江蘇武進區、江蘇太倉市、江蘇吳江市、浙江紹興縣。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論壇期間解釋說,之所以有11個縣市,是因為太倉和吳江綜合發展指標相同,并列第九。
據介紹,2005年十強縣人均GDP6.6萬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接近4000元。以人均GDP衡量,十強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已超過京、津、滬及江浙粵等地級以上城市的平均水平。十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8663元,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2.4萬元。生活條件已達到甚至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最富十強縣排定新座次 昆山順德江陰列前三
“郡縣治,則天下治。”9月17日,2005中國最發達縣域經濟論壇在浙江省紹興縣開幕。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公布中國十強縣最新排名,并指出最富百強縣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力量。論壇期間,全國百強縣共同發表題為《全國百強縣爭創“和諧先鋒”》的“柯橋宣言”,倡導縣域經濟轉變增長方式、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第一名:江蘇省昆山市

昆山概況:
昆山地處長江三角洲,是江蘇省的“東大門”,東鄰國際大都市上海,西依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區域面積927.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41.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86.6平方公里,是江南典型的“魚米之鄉”;常住人口超過120萬,其中戶籍人口62萬。1989年撤縣設市,現轄10個鎮和1個國家級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地理位置:
昆山位于東經120°48′21″~121°09′04″、北緯31°06′ 34 ″~31°32′36″,處江蘇省東南部、上海與蘇州之間。北至東北與常熟、太倉兩市相連,南至東南與上海嘉定、青浦兩區接壤,西與吳江、蘇州交界。東西最大直線距離33公里,南北48公里,總面積921.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占23.1%。
經濟狀況:
通過多年的努力,昆山已經成為滬寧經濟走廊中的新興工商城市。2004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70億元,比上年增長24.5%;全口徑財政收入85.8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1.5億元,分別增長29.6%和30.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1億元,增長8.2%;進出口總額235億美元,其中出口128億美元,分別增長69.1%和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億元,增長25.5%;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608億元,增長43.8%。 
昆山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堅持把引進國際資本和技術作為走向世界、發展經濟的戰略選擇,形成了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以現代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格局。截至2004年底,昆山累計批準來自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項目3600多個,投資總額超過20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超過80億美元。今年1-4月,全市新批外資項目208個,注冊外資15.4億美元,到帳外資4.6億美元。(來源:昆山國際)
第二名: 廣東順德區

地理位置
佛山市順德區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臨廣州,毗鄰港澳,面積806平方公里。境內絕大部分是江河沖積的平原,河涌交錯,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常春。
順德建縣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1992年3月撤縣建市,2003年1月撤市設區。全區現有10個鎮(街道),108個行政村,89個居民區。戶籍人口114萬人,流動人口86萬人,旅居港澳臺的鄉親及國外華僑40多萬人。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順德人民充分發揮政策、地緣和人文優勢,逐步使順德由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發展成為現代新興的工業城市。順德于1993年被批準為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1999年被確定為廣東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試點,2000年至2003年連續四年居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縣域經濟百強之首。2004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01.07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561.1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507.27億元,各項稅收(含海關代征稅收)合計106.94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32.27億元。
氣候條件
順德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常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景色怡人。年平均氣溫為21.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13.1℃;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 28.7 ℃。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多達1649毫米,年平均濕度為81%。2至3月份多低溫陰雨天氣,7至9月份為臺風活動季節,臺風期間有時發生強臺風,對農作物造成較大損害。 (來源: 順德人民政府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