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協作“潛流暗漲”
在一期研究報告面世4年之后,10月21日,由兩院院士吳良鏞領銜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高調出臺。
1999年,包括吳良鏞在內的幾位老教授醞釀了幾十年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首次開題。
這項民間努力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支持。三年后的2002年,一期研究報告發表,其影響力很快就在之后的建設第二機場、濱海新區開發以及京津冀地方發展規劃等重大決策中得到了體現。
那么,二期報告又提出了怎樣的新思路?對于諸如第二機場選址這類重大課題,有怎樣的建議?報告會對京津冀地區下一步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10月25日下午,吳良鏞先生在他的辦公室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區域協作“潛流暗漲”
經濟觀察報:很多人注意到二期報告中用“首都地區”取代了一期報告中提出的“大北京”概念。為什么呢?
吳良鏞:一期報告中的“大北京”概念,本身是中性的,就像美國有個大紐約區,沒有褒貶的意味。但是北京很特殊,附近就有個天津,這樣一來好像我們是有意要抬高北京的地位。天津就不高興,有一次我到天津講演,當時的天津市長就委托一位常務副市長向我提意見。所以我們這次就用了“首都地區”這個概念。
經濟觀察報:很多人都認為,行政區隔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最大的障礙。您怎么看這種行政分割?
吳良鏞:環渤海地區的行政分割確實是比較嚴重的,但我覺得隨著這個區域整體經濟水平和開放水平的提高,相互協調合作的趨勢是不可遏制的。我在報告中用了一個詞,叫“潛流暗漲”。
事實上,這幾年環渤海地區在建立協調機制方面,還是做了一些實質性的工作。像2004年2月的“廊坊共識”,5月的“北京倡議”,6月的環渤海經濟合作聯席會議,以及商業、生態保護、交通設施等很多方面,還是展開了一些實質性的合作。
各自為政、以鄰為壑,這是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這個一定要改變,但這肯定需要時間。
經濟觀察報:二期報告中關于大濱海地區規劃、一軸三帶發展格局、北京新七環規劃等設想,都是跨越行政邊界的。關于打破行政區隔您有什么建議?
吳良鏞:我們不贊成動不動就提機構調整、行政區重新劃分,因為重劃之后會產生新的苦難。
我們的想法是,只要這個方案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安定,我們就提出這個方案,而不去考慮經濟上、政治上的邊界。
怎樣找到突破行政分割的突破點呢?我們提出的建議是,通過戰略性的項目拉動區域合作,每一個項目都會涉及到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他們不得不相互合作才能進行下去。這樣積少成多,加強了不同地區之間的依賴性,就可以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協作機制。
澄清首都第二機場選址
經濟觀察報:一期報告中您就建議建設首都第二機場,為什么?
吳良鏞:現在的首都機場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有人預測,到2020年京津冀北部地區航空客運量將達到1億至1.5億人次,擴建后的首都國際機場在2010年左右將會達到最大設計容量。建設一個新的大型機場已迫在眉睫。一個機場的建設周期是十年,再不抓緊就會出問題了。
另外,從空域、地面、環境噪聲污染等角度考量,首都機場現在的位置也不適宜,不可能再做大規模的擴建。
經濟觀察報:那么關于首都第二機場的選址,您是怎么考慮的呢?
吳良鏞:機場選址是一個很復雜、很專業的問題,需要統籌考慮天上、地面、地下的很多因素。從城市發展戰略來講,我一直在努力推動第二機場選址在京津走廊上。
在這片區域建設一個大型航空樞紐,不僅可以解決航空能力的問題,在地面上,這個機場還會帶來相關產業和城鎮成長的機會,形成一座大型的航空城,有利于疏解北京和天津中心區的城市壓力。
這個新城可能不是在哪個具體的行政邊界內,可能是跨行政區的一座新城。在戰略上,這個機場的選址是一舉多得的,它既直接滿足未來航空的需求,又跟地面上的功能調整有關。
經濟觀察報:最近有說法,您支持首都第二機場選址天津武清,是這樣嗎?
吳良鏞:廊坊位于京津走廊的幾何中心上,根據我們原來提的一個方案,在它市區的東側或西側都有選址的可能性。但現在有關部門的討論比較集中于廊坊東側,我們也比較贊同,F在有兩個備選的場址,其中一個是天津武清的太子務,就是我們在報告中標識出來的位置。
但我們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拿這個地區舉了一個例子,而不是說我們更傾向于武清,更不等于說中央就已經定在武清了。
關于第二機場的選址,很多地方熱情很高。說實話,大部分還是抱著一種地方本位的思想來參與這項工作的。我們作為獨立的科學研究必須統籌考慮這個區域內的資源、環境等很多因素,F在來看,國家非常關心并積極推動這件事,而且基本采納了我們的戰略,要在京津走廊上選址,估計很快就能落實。至于具體選在廊坊還是天津,那就是航空專家的問題了,我沒有發言權。
一種民間努力
經濟觀察報:很多人都很關心,這份報告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高層的決策。有沒有官方背景?
吳良鏞:有關部門非常支持,像原來的建設部部長俞正聲,非常支持我們。我們一期的研究經費基本上是建設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清華大學也資助了一部分。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其他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一期報告發表后,得到了他們的認可。后來的北京和天津城市總體規劃,都吸收了我們的研究成果。我們提倡的很多觀念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像“世界城市”的提法都寫進了國務院的相關文件。
但我們的研究還只是一項自下而上推動建立區域協調機制、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民間努力。我們的想法是,通過學術上的共識推進社會共識,進而達到決策共識。
經濟觀察報:一期報告出臺后為什么要這么著急去進行二期研究?
吳良鏞:一期報告出臺之后,這個地區發展速度之快、政府對區域規劃期盼之殷,各界對京津冀地區研究之重視,都超出了我們原來的設想。我們沒想到濱海新區、第二機場等設想這么快就得到了實施。面對急劇發展的形勢和區域規劃研究的新需求,我們覺得這項研究工作必須要步入更高的境界,不然就被正在發生的事實拋到后面去了。
我們的學術共同體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也沒有津貼,甚至我請大家到清華來開會,大家也是一邊吃著盒飯一邊討論。我們會把它當作一項長期研究,繼續推出三期、四期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