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 秦皇島開發區領跑港城經濟 機遇面前人人平等,看誰準備更充分。在“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秦皇島開發區面對激烈競爭,超前謀劃、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業已形成的產業鏈條,加大招商力度,形成強勢產業聚集,使外資利用總體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截至今年11月,開發區共批準外資項目16個,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同比增長2.2%,提前完成省、市下達的利用外資指標任務。面對著新一輪的挑戰和機遇,開發區作為秦皇島市經濟發展的領跑者,將在臨港、高外向度、高新技術三大特色產業中,實現更大發展。
秦皇島開發區是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首批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建區22年來,特別是“九五”和“十五”以來,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綜合實力大幅攀升。GDP總量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實際進入外資、出口創匯等主要經濟指標繼續在全省開發區中保持領先地位;在全國國家級開發區中,主要指標也實現了位次前移,有效帶動了全市經濟的提速發展,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有目標才會有動力。經過基礎建設、起步發展、擴區開發、二次創業、跨越式發展等幾個階段,開發區目前已成為秦皇島市乃至我省開放程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2005年 GDP、財政收入、出口創匯以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占到全市的 18.36%、 18.88%、 56.07%、 39.16%。然而面對新一輪的競爭,作為秦皇島市經濟開放發展的龍頭,開發區一班人明白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因此他們大膽的提出,到 2010年,全區 GDP要達到 260億元,人均 26萬元,工業銷售收入 850億元,財政收入 23億元,要建設一個經濟繁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安全生產、社會和諧、充滿活力的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區。
科學的規劃才會有提速發展。地域有限,發展無限,開發區為了在“十一五”末建成臨港重大裝備制造業、綠色糧油食品加工業、以汽車零配件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三大標志性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服務業、現代物流業三大成長性產業,目前正按照“西精東重、西高東大”的原則進行產業布局,打造具有比較優勢的標志性、成長性產業群。西部發揮工業基礎好、設施配套齊全的優勢,側重開發精密型、高新技術產業,集中布局科研型企業、技術研發機構,突出高新技術產業特色;東區側重開發重型、大型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集中布局港口依托型重大裝備制造、食品加工及物流企業,突出臨港型和高外向度的經濟特色。
“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這樣的發展思路正在一步步實現,尤其在項目建設上實現了新的突破。一是在建項目進展順利。2006年新開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3個,在建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總數達到36個,總投資49.63億元。其中,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20個,單個項目平均規模達到1.38億元,創建區以來最好水平。這些項目全部竣工達產后,將新增產值110億元,利稅14億元。二是項目建設進度加快。進一步加大項目建設工作力度,優化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效率,確保工程早日投產收益。威樂水泵、戴卡興龍鍛造項目、奧格玻璃二期、旭硝子卡車玻璃、永順泰麥芽一期等18個千萬元以上項目已相繼竣工投產。三是項目儲備后勁充足。開發區遵循建設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強省強市強區的總體目標,將臨港重大裝備制造業、綠色糧油食品加工業、汽車零配件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作為培育重點,突出現代工業的核心地位,加速引進北大荒麥芽、永順泰麥芽和三養玉米等一批“重量級”新成員,為培育具有開發區特色的產業基地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