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006,期待未來更和諧 時光的指針又一次繞過了360多個日日夜夜,2006年已近終點。站在歲末的節點上回望,我們看到了一個不甘平庸的國家日益崛起的身影。
200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無論內政,還是外交,中國的表現都令世界矚目。這一年中,這塊古老而又現代的土地上繼續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年。這一年里,青藏鐵路開通,擁有古老歷史的西藏鋪起了鐵路,開進了火車;這一年里,三峽大壩建成,中國人的智慧和努力充分得到體現,三峽大壩將產生的水利效應和電力效應意義長遠;這一年里,新農村建設開局,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有了良好的起點;這一年里,西部大開發火熱進行,正在取得經濟發展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2006年,中國政府公共權力更為陽光透明。全國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已經建立政務公開管理制度,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部委數字正在繼續增加,政務公開制度日趨走向完善。透明的公共權力昭示著中國政治將更為清明。
2006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冰。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極高的規格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收入分配問題。根據會議的精神,在當前和今后經濟、社會發展時期,中國政府將把緩解收入差距擴大趨勢,通過改善分配關系促進經濟的增長和增長質量的提高,作為重要的執政取向。這意味著,在堅持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將更加重視公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破冰,潤澤著中國大地,改革將會使逾億國人受益。
2006年,多項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近幾年來,中央的惠農支農政策接二連三,力度不斷加大。而在2006年里,一系列新措施更是層出不窮:全面取消農業稅、繼續實施種糧“直補”、良種補貼力度不斷加大、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總量翻番和大力開展農民培訓,等等。這些措施,直接支持了新農村建設,惠及了百姓民生。
2006年,中國的醫療、教育體制改革繼續推進,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繼續破題。公共財政調整優化了支出結構,在確保三項法定支出的基礎上,重點向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領域傾斜。一系列的政策調整,直接關系到民眾最切身的利益。
2006年,中國穩步推進宏觀調控。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土地政策相繼發力。央行兩次加息以及三調存款準備金率,劍指投資、信貸快增和流動性過剩等疑難問題;在諸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調控組合拳頻頻出擊,財稅政策穩步推進;中國政府還努力改善宏觀經濟的內外平衡,大力啟動內需,調整經濟結構。
2006年,資本市場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正在逐步得到解決,市場的基本面正在發生積極變化。股權分置改革進入收官階段,股指一度突破2600點;這一年里,中國外匯儲備超過一萬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這一年里,中國工商銀行港滬同時上市,IPO規模空前;這一年里,作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迎來第100屆,輝煌五十載之后期待新的輝煌。
2006年,中國法治進程繼續加快。旨在統一不同類型企業稅收標準的企業所得稅法草案首次被審議,“兩稅并軌”終于邁出實質性一步;物權法草案也已基本成熟。這一年里,反商業賄賂雷聲大雨點更大。
2006年,中國反腐敗斗爭重拳出擊、取得明顯成效,無論是反腐的深度和廣度,都有較大的突破。這一年里,國際反貪大會在中國舉行,中國政府努力加強反腐敗的國際合作;這一年里,中央對全國省(區、市)紀委書記大調整,加大了中央直派、異地交流和異地任職的力度。
2006年,中國外交可圈可點。中非合作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是中非深化傳統友誼、加強友好合作的重大舉措;中美成功舉行首次戰略對話,白宮“夢之隊”訪華尋找中美利益契合點;中日關系有了新的改善,“政冷經熱”的局面出現變化……
我們驕傲于2006年度里的中國取得的種種成就。同時,我們也應清醒看到,中國走向更為和諧的道路并不平坦。日益拉大的貧富差距、嚴峻的就業形勢、人口老齡化危機、嚴重的環境污染、國際收支失衡、亟須調整的經濟增長模式、期待深化的政府體制改革等政治、經濟和社會命題,依舊在考驗著這個國家的政府與民眾。
歲末的鐘聲即將敲響。在此除舊迎新之際,我們為一個追求和諧而且繁榮的中國祝福。我們相信,社會的進步和民生的福祉,是每一個中國人將為之奮斗的目標。我們期盼,在新的日子里,中國的政治將更為清明、經濟更為繁榮、法治更為完善、社會更為和諧。如此,一個和平崛起的和諧中國將不會遙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瀏覽第一財經的網站:http://www.china-cbn.com 中國首選,價值之選!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 訂閱電話: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廣州)0755—82416077(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