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發明專利達兩千三百多件,同比增長兩成
浦東:自主創新提升“含金量”
本報訊 (記者 李蕾 通訊員 孟德慶)浦東新區科委透露,去年新區專利申請量達6400多件,比上年翻了一番,其中“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高達2300多件,比上年增長20%左右,位居上海各區縣首位;3家科技創新企業通過知識產權專利質押獲得了創業貸款……浦東自主創新“含金量”不斷提升,預計今年新區高新產業產值力爭達到1900億元左右。
專利作為技術信息最有效的載體,囊括了全球90%以上的最新技術情報,比一般技術刊物所提供的信息早5-6年,而且內容翔實準確。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估算,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專利信息,可以使企業研發工作平均縮短技術研發周期60%,節約科研經費40%。瞄準這一需求,浦東傾力打造“專利地圖”方便企業收集、整理、利用專利技術信息,新建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安裝了全球“七國兩組織”專利數據庫,可免費檢索遍布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2300萬多條專利技術,包括300多條細致的行業分類、法律狀態、同族專利等各種檢索功能,還配備了專利信息分析系統,可提供申請人專利趨勢、專利區域、美國引證等各種分析服務。
新區頻頻推出制度創新舉措,鼓勵企業申請知識產權。去年,中藥制藥工程有限公司作為首單成功專利質押的企業,一舉從工商銀行獲得融資貸款200萬元,目前已有3家企業獲得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不僅是制度創新,新區還制定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實施細則”,為擁有知識產權的創業企業提供小額短期貸款的擔保和再擔保。為此,科技發展基金安排了2000萬元,撥入合作銀行專戶,作為新區開展業務試點的代償資金。據了解,區內已有51家企業獲得了200余萬元政府資金的資助,其中40家企業204件授權發明專利和外國發明專利申請獲得85萬元專項補貼。
推動專利成果產業化,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對新區經濟的貢獻率。專項資金首次對區域內中小企業實施發明專利、專利產品或技術銷售收入比上年度增加500萬元以上的產業化項目進行了資助。最終,上海銀晨智能識別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藍光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5項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得到75萬元的專項資助。不少企業實施的各項專利技術均為所屬行業先進地位或填補國內空白,這些企業開發的專利產品成本低、附加價值高、經濟效益增長快、市場占有率高。飛凱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的產品“KG系列光纖涂覆樹脂”,近三年來銷售收入翻番增長,利潤率超過30%以上。據了解,來自于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化工等高新技術領域的專利,43%已投入產業化,并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