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2006迎來2007。香港大學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57%市民滿意香港過去一年的發展。工商界更是看好香港未來的發展,一份調查顯示,37.9%的企業對2008年營商前景感到樂觀,由此反映工商界對2007年香港前景感到樂觀,良好經濟勢頭將延續至2008年。
2006年是香港回歸的第9年,在這一年香港經濟穩步增長,GDP的增長超過前兩年,比2005年增長7.3%。內部需求依然是其增長動力,對外發展也是相當優秀。在2006年10月份哈佛商學院發表的對全球121個國家及地區商業競爭力的年度最新排名中,香港排名比2005年大幅上升7位,全球排名第10(亞洲區居第2位,僅次于日本)。根據哈佛的分析,香港排名上升主要是因為加強了管理教育、政府效率提高和提升設備3方面。
香港回歸9年多來,推動香港與內地經濟進一步融合已成為香港社會的共識。回顧2006年,有60余家不同背景的公司在香港上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內地銀行來港上市。在港發行H股的內地銀行,除了工商銀行之外,還有中國銀行及招商銀行。連同早年上市的建設銀行及交通銀行,在港上市內地銀行數目增至5間,市場合稱它們為五行,而五行目前已成為了市場寵兒。除了內地銀行大舉來港上市,香港銀行亦紛紛到內地搶奪市場。到目前為止,匯豐銀行、恒生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東亞銀行及星展銀行等,已準備申請或正在申請在內地注冊成立分支機構。
中央政府更是首次將香港納入國家5年發展規劃,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年內也數次走訪內地,謀求與泛珠三角地區的更緊密合作,將香港與內地經濟的融合推向新階段。由此可見,兩地經貿交流日漸頻繁、緊密。
從總體上來說,2006年1-11月,內地與香港兩地貿易額達1493.7億美元,同比增長24.0%。其中,大陸對香港出口為1395.1億美元,增長27.6%;自香港進口為98.6億美元,下降11.6%。在此期間,內地共批準港商投資項目13696個,同比上升3.4%,實際使用港資金額175億美元,同比增長14.1%。
截至2006年11月底,內地累計批準港資項目267755個,實際使用港資2770.2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港資在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中占41.0%。內地承接香港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及設計咨詢合同共計986份,合同金額18.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7.6億美元,月底在港勞務人數23627人。截至2006年11月底內地在港累計完成營業額315.3億美元。
就如香港《經濟導報》社評所說,200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第10年。經歷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特別是2003年的SARS肆虐沖擊后,香港經濟時來運轉,苦盡甘來。自2003年7月谷底回升,經濟連續4年高速增長6%-9%,即使考慮通縮和人口增長,香港人均名義GDP也已超過1997年的水平(現在的物價水平遠較1997年低,GDP平減指數顯示通縮近20%),失業率由2003年中的近9%下降至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