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專家李振聲摘得最高科技獎
 胡錦濤出席科技獎勵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殲十飛機工程”獲科技進步特等獎
昨日,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胡錦濤向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振聲頒發獎勵證書。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綜合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27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李長春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李長春主持大會。
胡錦濤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
上午10時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首先向獲得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振聲頒發獎勵證書,并同他熱情握手,表示祝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講話中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2006年度獲獎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賀,他指出,要在科技界倡導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精神。
2名外籍科學家獲國際科技合作獎
國務委員陳至立在會上宣讀了《國務院關于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經國務院批準并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授予李振聲院士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經國務院批準,授予“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制備、性能和應用”和“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2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結構拓撲優化中奇異最優解的研究”等27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授予“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技術與裝置”1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地面機械脫附減阻仿生技術”等55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授予“殲十飛機工程”1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目前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獎金為100萬元),授予“先進機載合成孔徑雷達關鍵技術與裝備的開發及應用”等20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馬鈴薯綜合加工技術與成套裝備研究開發”等220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授予英國化學工程學專家馬丁·阿特肯斯和瑞典生物醫學專家英格瑪·恩博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科技獎四大獎項“名花有主”
●最高科技獎李振聲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制備、性能和應用”和“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2項成果
●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技術與裝置”1項成果
●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殲十飛機工程”1項成果
2006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特點
●特點1.首現四大獎項無一“空缺”
國家最高科技獎等四個最重要的獎項皆“名花有主”。本次是自1999年設立國家最高科技獎以來,首次出現四大獎項無一“空缺”的局面。
●特點2. 3位工人農民榜上有名
3名普通工人和農民榜上有名,摘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特點3.香港專家首獲自然科學一等獎
由香港大學支志明教授完成的“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特點4.“海歸”民企頻摘科技大獎
在揭曉的2006年度國家科技獎中,一批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和民營企業頻頻摘得重要獎項,成為引人關注的現象。
據新華社電
■評審
加強資格審查防止“搭車獲獎”
首次成立監督委員會確保評審結果權威公正
據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今日揭曉的2006年度國家科技獎如何確保各個獎項的權威性、公正性?記者從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獲悉,針對國家科技獎評審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有關方面首次成立了科技獎勵監督委員會,以確保獎項評審的權威、公正。
據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介紹,這一監督委員會由科技、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紀檢等方面的7位專家、學者和管理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對科技獎勵評審活動進行監督,對推薦和評審過程中有關組織和個人的行為加以規范。
這一監督委員會還下設專門機構,負責組織項目異議處理和對重大項目或者評審中有疑問項目的考察。
為確保國家科技獎勵評審的權威公正,有關方面還采取了其他一系列重大舉措。
建立專家誠信評審承諾制度和信譽制度。評委在評審前簽署誠信評審承諾書,增強評委的自我約束意識;根據評審專家信譽制度的要求,對國家科技獎勵評審過程實施全程記錄。
不斷改進和完善評審機制,防止評審“一言堂”。建立網絡評審和會議評審相結合的機制,進一步增加同行評審專家的數量;在初評評審中取消主審員,避免少數主審專家主導評審結果的局面;擴大海外同行專家評審力度。
加強候選人資格審查,防止“搭車獲獎”。評審中,有關方面加強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材料的規范,防止成果拼湊和盲目追求論文數量;加強對推薦材料的形式審查,防止急于報獎等急功近利行為;加強對國家科技獎勵候選人資格條件的審查,防止有人“搭車獲獎”。
■獲獎人
“榮譽首先應該歸于集體,沒有集體的艱苦奮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榮譽。”
李振聲:50萬捐作助學基金
計劃將個人獎金全部捐給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據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李振聲27日在此間說,計劃將這次獲得的50萬元個人獎金全部捐給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作為學生的“助學基金”,為學生成才助一臂之力。
“基金的具體資助辦法還有待進一步細化。”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副所長張愛民說。
根據有關規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數額為500萬元,450萬元由獲獎人自主選題,用作科學研究經費,50萬元屬獲獎人個人所得。
“榮譽首先應該歸于集體,沒有集體的艱苦奮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榮譽。”李振聲說,“以小麥遠緣雜交研究為例,小偃4、5、6號是20年前在陜西西北植物所時完成的,完成人就有10位,還有當時研究所支持和為這項工作服務的所有同志;另外,小偃54和小偃81是我1987年回到北京后,在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的,也是集體成果,所以說榮譽首先應該歸于集體。”“當然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一份努力。”和小麥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李振聲,對政府和人民給予的榮譽表示十分感謝。他同時表示,要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作出新貢獻。
另外,李振聲在代表全體獲獎人員發言時表示,我們要以世界的眼光看科技,以國家的需求促科技,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我國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宏偉藍圖而不懈奮斗。
相關報道見本報今日A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