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出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孟娜 鄒聲文)中國5日提出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等。
5日提交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查和批準的《關于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了上述目標。這份計劃有望在16日獲得批準。
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包括:
——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排放的基礎上,保持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財政收入44065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近幾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都在10%或略高一些,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適當留有余地,是向社會傳遞政府的調控意圖,引導各方面切實把工作重點和注意力放到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質量效益上來,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速度,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城鎮新增就業不低于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以內。
——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進一步發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5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5%,普通高等學校計劃招生567萬人,研究生42.4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七點五。
——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改善。
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包括:
——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證經濟平穩運行。2007年,中央財政赤字擬控制在2450億元,比上年預算赤字減少500億元;建議2007年發行長期建設國債500億元,比上年減少100億元;擬安排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資金804億元,比上年預算增加250億元;兩項合計,中央政府建設投資總規模為1304億元。
——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著力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加強環境保護和集約用地;
——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
——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事業,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認真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