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后廠"轉"前店" 廣東制造業欲借越南變身
一個“廣東為店,越南是廠”的時代能會很快來臨?越南入世后,廣東有意把港粵“前店后廠”的模式搬到兩方身上。
昨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廣州會見了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胡德越,經貿合作成為主題。
據廣東省政府網站公開資料顯示,廣東近幾年來與越南的經貿合作不斷加強,2006年廣東對越南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6.02億美元,同比增長42.6%,約占中越貿易總額的1/6。
張德江表示,廣東與越南經濟互補性強,廣東愿意進一步加強與越南的各項交流與合作。另據廣州海關統計,2006年,廣東對越南出口大幅增長49%;自越南進口,增長30.3%。
胡德越則希望進一步加強越南與廣東在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歡迎廣東企業家到越南考察、投資。
針對越南與廣東的合作前景,中國東盟研究院研究員許寧寧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越貿易額10年來增長了90倍。現越南大量需要中國商品。越南服裝加工所需的高級面料以進口為主,為降低進口成本,越南企業傾向于從我國進口面料,同時還進口絲綢、毛絨等。這些均是廣東的優勢產業。
另外,越南進行中、南部地區電力網的改造對設備需求大,鄉村地區電力需求也在大幅增加。越南市場不銹鋼廚房用具十分暢銷,目前廚具市場上的外國高級陶瓷和玻璃制品價格較為昂貴,中國的企業應抓緊機會。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林錫星也向記者提出了在廣東及越南合作中,應樹立“廣東前店、越南后廠”的概念,他認為,“越南入世后的最大受益者非中國廣東莫屬。”
按照入世承諾,越南在入世后5~7年內平均關稅將從現在的17.4%下調至13.4%,粵越兩地天然的經貿互補關系將得到更充分的釋放。目前,越南對廣東出口的自然資源類產品,正日益發揮重要的“輸血”功能。
據海關統計,自2002年首次超過澳大利亞成為廣東進口煤的最大來源地之后,去年前11個月,廣東自越南進口煤達610.9萬噸,穩居廣東最大進口煤的供應地。廣東自越南進口原油也高速增長,2005年已達到25.2萬噸,4年間增長了4倍。
越南入世后,廣東將有意把港粵“前店后廠”的模式搬到廣東和越南身上,將相當一部分制造業轉移到越南。以效仿當年吸引港澳臺資金紛紛進入珠三角的模式。
林錫星甚至認為:“一個‘廣東為店,越南是廠’的時代很快就會來臨”。
實際上,近年來,由于紡織品和鞋類在海外屢碰貿易壁壘,珠三角的臺港資企業紛紛轉移越南。然而,他們大多數只開設分廠,并未放棄珠三角的總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