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奏響民營經濟最強音
cye.com.cn
時間:2007-4-24 9:04:02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趙劍波 我來說兩句 |
|
 |
|
民營經濟崛起
提到蘇州的經濟發展,有常識的人們脫口而出的一般是鄉鎮企業和外向型經濟。但這一傳統思維在2006年被“顛覆”:據初步統計,2006年蘇州個私、外資和國有集體投資分別為660億元、650億元和45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2%、11.9%和11.6%,私營個體投資首次超過外資近10億元,增幅高于外資和國有集體投資,總量居首,在全社會投資中的比重超過三成。
數字的變化,不僅僅是量的積累。蘇州私營個體投資首超外資的這10個億,改變了蘇州經濟發展的內在軌跡:由外資推動型向民資先導型轉變。民營經濟已成為蘇州經濟發展的最強音符!
蘇州市江通貨運有限責任公司的發展歷程是個縮影。3月9日下午,記者來到了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這家公司。總經理席光華告訴記者,江通20年前靠幾輛三輪車發展起來,目前的注冊資本為6000萬人民幣,是“蘇州市重點物流企業”之一。公司擁有危險化學品及放射性物品運輸資質,并獲得了出口食品保健品醫藥產品存儲許可。公司依托蘇州工業園,立足長三角,為現代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提供專業化的物流服務。
采訪中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江通公司還擔當了“物流企業孵化器”的角色。該公司的物流平臺(包括但不限于倉儲、運輸)可以提供給有志于進入蘇州物流市場的各型物流企業服務使用,幫助其規避高額投入的風險、實現零成本介入。同時在此平臺上任何一家公司憑借自己在物流擅長的領域,以顧問的形式向其他公司提供物流咨詢服務。
江通通過自身業務發展的直接需求,間接地幫助了其他公司或個人進行創業或做大企業,實現了民營企業在回報社會之外的“第二種社會責任”。這在江蘇的民營企業中并不多見,也是蘇州民營經濟“先導型”的一個亮點。
總量迅速擴張
2004年,蘇州啟動了以“三年翻番”為目標的民營經濟騰飛計劃。3年來,蘇州民營經濟注企數量和資本、增加值、上繳稅收、從業人員、固定資產投入、出口等七項指標絕對值在全省高居榜首,實現了經濟總量的騰飛式增長。至去年年底,全市私營企業10.94萬家,注冊資本2297.88億元,從業人員158.6萬人,成為繼上海、北京、廣州、深圳之后第5個私營企業超過10萬家的城市。去年,全市私營個體經濟上繳稅金232億元,占全市比重的30.8%。全省民營企業100強,蘇州有26家入圍,其中沙鋼集團名列第二,華芳、永鋼集團有限公司列第5、7位。
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王榮,在2007年2月8日蘇州市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上,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為蘇州社會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他說,民營經濟3年騰飛成績卓越,給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與活力,增強了全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同時增強了地方發展的財力基礎,成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勞動就業的重要渠道。通過配套合作,還促進了外資企業在蘇州進一步生根。
目前,蘇州市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出“規模總量迅速擴張,發展質量全面提升,貢獻份額快速提高”的發展態勢,形成了“發展速度加快、集群效應凸顯、科技實力增強、外向發展活躍、創業主體多元”等鮮明的特色和亮點。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周偉強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他還告訴記者,最近蘇州出臺了《關于實施民營經濟新一輪騰飛計劃的意見》。該意見明確了一個目標:奮斗4年,在繼續保持民營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更注重提高民營經濟的發展質量,使蘇州成為江蘇民營經濟科學發展的“龍頭”和全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進地區。
明天更加美好
蘇州市經貿委主任薛峰詳盡地描繪了蘇州民營經濟的“明天”。
薛主任說,蘇州將進一步激發創業活力實現總量新擴張。通過鼓勵農民創辦經濟合作組織,因地制宜發展民營經濟;通過鼓勵城鎮人員調整結構,尋求商機發展,創辦民營科技型企業和商貿服務業;通過鼓勵大學生學用結合,大膽創業,走進中介、咨詢、創意等新興產業領域等措施,2007年,蘇州將新增私營企業1萬家,個體工商戶2萬個,凈增注冊資本超過200億元。
第二是確立民營經濟新型工業化方向。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發展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引導民營企業走進高科技、走向服務業、走入新農村。引導企業按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實施技術創新提升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認定市級30家,爭創省級6-8家,培育、申報國家級1-2家企業研發中心,并對基層企業實行備案制;加強產業配套、技術外溢,推廣配套裝備租賃制,增強民營企業的產業配套能力。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把產業結構調整、推進企業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節能降耗、環境保護
結合起來,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設備,開展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第三是推進重點產業集群建設,促進骨干企業做優做強。以現有產業園區為基礎,重點支持30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推動提升42個特色產業集群,以培育特色產業、塑造區域品牌和做強龍頭企業為重點,做好重點產業集群發展的規劃工作。新增營業收入超百億的企業2家和10億元的企業25家。加快民營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工作,引導和鼓勵中小型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形成龍頭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抱團打天下的產業格局。
鏈接:
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省經貿委主任韓慶華,在今年的一次會議上說,江蘇經濟開始轉型。從主動和被動的角度看,江蘇都要推進新型工業化。過去劃一塊地,引一個項目,拼資源、拼能耗、拼投入的老辦法已經不行了。蘇南、蘇中、蘇北都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招商引資來看,蘇南應該擇商選資,蘇中應該招商選資。富士康集團在淮安落戶,投資10億美金,到2010年可以有1000億元的產出。淮安的例子表明,發展中地區完全可以搞新型工業化。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