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月衛星已經到了發射場,運載火箭正在進行測試
中國“嫦娥”10月下旬有望飛天
【據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錢彤陳芳丁建剛)十七大代表、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16日說,舉世矚目的“繞月”工程總體準備情況良好,正在進行10月下旬首飛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張慶偉介紹說,這次中國“嫦娥”飛天,對月球的觀測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描畫月圖,不僅畫月球平面圖,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立體測繪,畫出月球立體的地形地貌;其次要對月壤進行觀測分析,分析其表面成分;第三是對月日、月地空間環境進行研究。
張慶偉代表說,現在衛星已經到了發射場,并完成了加注和測試。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也正在進行測試。箭、星已豎立在發射臺上,星箭體間調試正在有條不紊進行中。他特別指出,整個工程對測控要求高、工作量很大,因此這次測控網與國際聯網,以加強國際合作。
談到選擇首發時間,他說,年內比較適合發射的時段是在4月和10月。在綜合考慮氣象等因素對發射窗口的要求后,經過優化選擇,最后定在10月下旬。
張慶偉強調,我國的“繞月”工程是和平利用空間的工程,可以極大地帶動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對利用空間資源進行探索。“當然,我們是個發展中的大國,也應該在對月球的探索上作出我們的努力。”他說。
相關鏈接
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答疑
中國為什么要探月
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嫦娥工程”分“繞(繞月)、落(物體登月)、回(物體登月并采樣返回地球)”3個階段,完成了這3個階段以后,中國再考慮實施載人登月。有人會問,現實中,我們還有很多經濟、社會、環境問題需要解決,為什么地球上的事情還沒有做好,我們還要“奔月”?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解釋說:“探測月球是破解地-月系統、太陽系和生命的起源與演化的重要環節。探測月球可以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和探索領域。除了用望遠鏡,現在發射各種各樣的探測器去探測月球,甚至登上月球進行探測。這一系列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高新技術的整體發展,科學需求轉換成了技術上的突破。科學家希望通過探測月球研究太陽系的物質來源,了解太陽星云的分餾、凝聚與形成過程;研究行星與衛星的大氣、電離層與磁場的特征、起源與演化。”
月球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月球不屬于任何國家,但誰先利用誰先獲益。”歐陽自遠指出。(《北京日報》供稿)
作者:記者錢彤陳芳丁建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