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倒計時半小時
技術人員撤離
2.5公里外遙控指揮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經實現了無線測試火箭的情況!”昨日發射中心的專家微笑著說。
據了解,火箭發射前有兩種測試方式:一種是地面測試;另外一種是遠程無線測試。
目前,發射中心的技術人員正利用設備進行地面測試。其設備類似于萬用表,每個工程師負責自己的那一部分系統的檢測。由于即將加注燃料,技術人員正加緊測試火箭的設備工作狀況。
但讓人稱奇的是:技術人員還可以遠離火箭,為其做全方位的“體檢”。該專家將這一設備稱之為“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設備”。
“該設備可在2公里以外,檢測火箭的各個設備運行情況”,發射中心這名字權威專家說,以前,只能在300米左右之外為火箭進行“體檢”。現在,技術人員可在2.5公里之外為火箭進行“全身體檢”。
據悉,地面測試設備和遠程測試設備之間可以用光纖連接起來。前端檢測設備可放置在發射架下面。平時測試時有技術人員操作,但火箭發射前半小時,技術人員全部撤離發射現場,到2.5公里之外的安全區域進行遠距離測試。
“遠程測試設備已經使用了兩次,效果非常好!”該專家稱,此次“嫦娥一號”發射,將第三次采用該設備。目前,技術人員檢測火箭的地點也由發射中心的北面移到西面去了。以前的檢測地點緊挨著發射臺,現在距發射臺有2.5公里。
“很人性化,讓技術人員遠離了危險。”昨日,發射中心一名技術人員高興地說,以前,火箭加注了燃料后,大家都很害怕,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發射倒計時一小時
“長三甲”最怕水
龍工說,火箭發射最為緊張的時候是在發射前的四小時,不僅是加注燃料,而且要確保火箭的防水問題。
他介紹說,火箭在點火起飛前的時候,如果是6點鐘起飛,在1點半的時候,火箭就必須打開全部“暴露”在外面,“如果此時下雨,就會變為落湯雞,那是萬萬不行的”。如果打濕了,就意味著4個多小時后不能點火發射了。
為何非要提前四小時打開火箭,而不是半小時或者更短的時間呢?對此,龍工說:“這個太復雜了,是技術問題,簡單說不清楚。”
-揭秘
科學家須在13分鐘內
從9樓走到地下
外界有所不知,這次送“嫦娥”上天,首先最危險的就是這些一線科學家。
龍樂豪介紹,在火箭發射點燃前,還在3號發射塔上最高達45米的地方執行任務的,將有20幾位科學家,這些人必須在13分鐘內,從沒有電梯的發射塔上撤離到地面的掩體中,如果稍有疏忽,就會遭遇危險。
據介紹,火箭就相當于人,在最后一刻,當全身的“血液”運行到位后,就會升空。這個過程需要13分鐘,當最后確定40多個開關都在準確狀態之后。分布在發射塔上9層里面的科學家們,就要從最高達45米高的發射塔上往下走。
“沒有電梯,只能從9層45米高的塔架上往下走,而且,還要通過一個不到90厘米寬的地方,就像輪船上的走道一樣,一直這樣走到地下掩體中去,這樣你才安全了”。
地下室被稱為地下通道,又稱為302通道,然后科學家就在這個地方看實況轉播。
據龍工介紹,在幾十年的衛星發射過程中,他到目前至少這樣經歷了30來次的下發射塔。
“在最后13分鐘跑下來緊張嗎?萬一出了問題怎么辦?”
面對記者的提問,龍工滿不在乎。“開始感到很緊張,后來就慢慢好了”。他的心態已經錘煉到了非常平和的地步。他說:“因為是從事這個行業的,很熟悉,也很有把握,這個安全技術對自己的同事還是充滿信心的。”
以前發射多為深夜
此次為何選在下午?
據介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先后發射了數十顆衛星。以前幾乎每次發射,都在晚上八九時甚至凌晨1時左右。
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火箭系統總指揮岑拯昨日介紹,“嫦娥一號”發射時間定在24日下午6時5分。與以前相比,這是一次“特例”——沒有在深夜發射。
岑拯昨日說,這主要是為了讓衛星能更好地進入軌道。由于以前經常發射通訊衛星,選擇在深夜發射便于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由于此次發射的是繞月衛星,選擇下午6時許發射,便于“嫦娥一號”衛星找到奔月窗口。
-聲音
“嫦娥一號”發射在即
溫總理批示要求:
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
“我現在感到責任重于泰山!”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火箭系統總指揮岑拯昨日一字一頓地說。
據他介紹,“嫦娥一號”發射是中國航天史的第三座里程碑。第一座里程碑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第二座里程碑是我國載人航天圓滿成功。而現在,岑拯將親手指揮中國繞月衛星發射——中國航天史第三座里程碑,責任之重可想而知。
岑拯昨日語氣緊迫地說:“嫦娥一號”發射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溫家寶總理專門就此作出批示: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岑拯專門向長江商報強調:這三個要求的順序不能變,里面包含著總理對“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的殷切期望。
岑拯說,“長三甲”系列火箭發射場工作的目標是“操作零失誤,現場零失誤,產品零缺陷,飛行零故障”。
新聞發布會明日舉行
昨日,記者從相關權威渠道獲悉,舉世矚目的“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新聞發布會,將于本月22日上午在北京國防科工委附近某賓館舉行。會議內容涉及發射具體時間和介紹中國登月計劃進展情況。
昨日上午,國防科工委在官方網站“通知公告”欄中,向中外各媒體宣布:國防科工委將于近日召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參會媒體記者請提前報名。
據發布會組織機構有關人士稱,本次新聞發布會中外所有媒體都有報名資格,只對單個媒體的參會記者人數有具體限制。據透露,發布會時長一小時左右,期間暫不考慮安排記者提問,也不進行電視和網絡現場滾動直播,新聞稿件統一由組會方提供“紙質”通稿。
如此重大的新聞發布會為何顯得低調?國防科工委新聞辦官員向記者表示:“辦事從簡高效,是航天新聞發布會的一貫原則,有關嫦娥奔月已有很多報道。”
記者專訪美國探月專家
“愿中國嫦娥奔月成功”
據青年參考報道 針對即將發射升空的“嫦娥一號”和航天領域的未來合作,本報記者在線采訪了美國布朗大學地質學教授,探月研究方面的專家卡爾·皮爾特。他說:“就像絕大多數的月球科學家一樣,我期盼著中國‘嫦娥’發射成功!因為它將是國際探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覺得任何認真研究月球數據的人都是想離月球越近,對月球就了解得越多。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明白,我們本人很難登上月球,但令人興奮的是,未來幾年內,我們將獲得越來越多的月球知識。如果很巧的話,你在暗夜里仰望星空,就有機會看到月球上的一些‘海’。如果你有望遠境的話,那么甚至能看到月球上的環形山。這哪會讓人不對月球產生興趣呢?”
美國全球安全組織的負責人派克認為:“嫦娥一號是中國首次探月嘗試,必將推進其科技向世界級邁進。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傾力進行這一項目的原因。我當然歡迎用于和平目的中國探月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