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中國有了“月球衛星”
國家航天局昨日宣布: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進入12小時月球軌道,開始繞月飛行
5日11時15分,隨著第一次近月制動準確實施,中國首位“月球使者”成功與月球“牽手”。一個穿越千年的夢想從此成真。
中國國家航天局5日宣布: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飛抵月球并進入12小時月球軌道,開始繞月飛行,成為中國第一顆“月球衛星”。
這是中國航天器第一次 “駕臨”地球搖籃之外的天體。
這是一個孕育無數浪漫傳說的國度第一次在遙遠的月境烙下自己的“足印”。
根據國家航天局的數據:5日11時15分,嫦娥一號衛星首次飛達近月點,順利實施第一次近月制動,成功被月球引力捕獲,進入周期12小時、近月點210公里、遠月點8600公里的月球極軌橢圓軌道。此前,衛星在地月轉移軌道行程43.66萬公里。
“走到了月球,中國航天就將從這里走向深空。”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杰說。
從10月24日發射升空到邁入月境,嫦娥一號衛星飛行了11天17小時10分。
從繞月探測工程立項開始,中國科技人員用了3年9個月13天。
從《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首次披露探月設想至今,中國用了6年11個月。
從第一顆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到第一顆月球衛星繞月,中國人用了37年。
從最早記載嫦娥奔月神話的戰國時代書簡《歸藏》算起,中華民族經過了二十多個世紀。
“這是一個民族不斷發展跨越的見證。”21歲的清華大學學生林麗鸝說。“此刻每個中國人都為之驕傲!”
盡管創造了歷史性的一刻,但嫦娥一號衛星的腳步不會停頓。國家航天局發言人表示,嫦娥一號衛星6日11時、7日8時左右還將分別實施第二、第三次制動,最終將軌道調整為周期127分鐘、200公里高度的環月工作軌道。相關的探測和數據傳輸工作也將隨后展開。
【現場】
掌聲四起“星月交會”
嫦娥一號衛星5日11時許成功飛入了月球的懷抱。
曾送出10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和6艘“神舟”飛船的中國,從此有了第一個繞月飛行的航天器,開始了第一次繞月飛行。
衛星是從距地球約39萬公里,距月球約200公里的近月點進入環月軌道的。
作為“嫦娥飛天”歷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從此前的地月轉移軌道飛入環月軌道,靠的是一個類似“剎車”的動作——近月制動。
11時15分,點火指令發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模擬顯示屏上,舒展著太陽帆板的嫦娥一號衛星如同傳說中長袖善舞的仙女,乘著反推力發動機噴出的金黃色火焰靜靜前行。
在114個小時的奔月之旅抵達終點的這個時刻,越來越大的月球引力,讓“嫦娥”的飛行速度達到了每秒約2.4公里。
“如果不及時‘剎車’,衛星就無法被月球捕獲,而是與月球擦身而過。”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總工程師王也雋說,第一次近月制動直接關系飛行任務的成敗。
數字的變化快得讓人來不及看清,衛星的飛行速度遞次減小,當前軌道漸漸向目標軌道靠近。偌大的指控大廳寂然無聲,凝神于屏幕上每一次跳動的人們,仿佛在聆聽“嫦娥”的心跳。
11時37分,近月制動成功,速度定格在每秒2.06千米。這個確保衛星既不會飛出月球引力范圍、也不會直接撞向月球的數字,帶著嫦娥一號輕輕叩開了繞月的大門。
繁星滿天。
嫦娥一號依偎著銀白色的月球,與她的出發地——遠處蔚藍色的地球一起,在屏幕上構成了一幅“星月交會”的壯觀圖景。
掌聲四起。從這一刻起,嫦娥一號成為了一顆真正的月球衛星。
就像她此前進行的繞地飛行一樣,在未來幾十個小時內,“嫦娥”還要繞月飛行數圈、經過兩次近月制動,才能從橢圓軌道進入距月球等高約200公里的極圓軌道。
這個被科學家們稱為 “使命軌道”的地方,將是“嫦娥”最終的落腳地。在此后的一年中,衛星將沿著這條軌道開展對月科學探測。
從繞地軌道到繞月軌道,科學家們為“嫦娥”精心設計的飛天之路,在屏幕上劃出了一道道優美的線條。
綠色的,是“嫦娥”將要展翼之處。紅色的,是她一路飛來的痕跡。而如同漣漪般從衛星一圈圈傳向地球的白色波紋,則是連接天地的測控信號。
繞月探測工程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次近月制動成功,為嫦娥一號最終進入“使命軌道”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表明我國已經具備對距地球38萬公里衛星進行精確測控的能力,標志著我國航天測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提供的數據表明,截至目前,嫦娥一號衛星飛行路程已近200萬公里。
人類歷史上第124次探月活動,正在一步步接近它的目標。新華社
【背景】
“嫦娥”如何實現近月制動
嫦娥一號衛星5日11時37分順利進入周期為12小時的橢圓環月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月球衛星。那么,嫦娥一號的第一次近月制動是如何實現的呢?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王也雋介紹說,嫦娥一號衛星的近月制動是非常關鍵的測控動作,關系到整個任務的成敗。在實施制動前,北京飛控中心根據各測控站、船傳回的數據,實時跟蹤計算衛星的運行軌道情況,分析研究第一次近月制動的軌控策略,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以確保近月制動取得成功。
王也雋說,衛星近月制動發動機點火之前6小時和3.5小時,北京飛控中心分別計算出關于衛星進行姿態調整、軌道控制以及發動機點火的各項參數,在發動機點火前4小時和1小時各注入一次,這些數據和指令就成為衛星實施近月制動的根據。
“發動機點火前40分鐘時,衛星調整太陽帆板,以保證軌控期間太陽帆板能夠補充供電。”王也雋說,“點火前35分鐘時,衛星實施慣性調姿,讓發動機朝向衛星飛行方向。發動機點火工作后,等于給前進中的衛星一個反作用力,減慢其飛行速度,收到‘剎車’的效果。這樣,就能實現被月球捕獲的目標。”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