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勞務經濟迅速崛起 農民實現漂亮轉身 改變農民觀念、豐富培訓形式、創新輸出方式,吉林省勞務經濟迅速崛起——
吉林農民的漂亮轉身
透視農村勞動力轉移
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保安的吉林農民夏廣利算了一筆賬:一個月能賺1200元,年收入超過1.3萬元。今年以來,和夏廣利一樣外出打工的吉林農村勞動力超過264萬人,前半年的務工收入就高達116億元,人均創收4000多元。
吉林勞務經濟在改變農民觀念、豐富培訓形式、創新輸出方式方面實現了一個漂亮的轉身。
觀念:
從“炕頭文化”到“打工文化”
吉林是一個農業大省,這片黑土地孕育了獨特的田園文化,“老婆孩子熱炕頭”、“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窮窩”,過去,吉林農村傳統生活狀態一直是“兩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七個月干閑”。全省農村勞動力達700萬人,只有把大量富余勞動力從土地和種植業中分離出來,外出務工,才能增加農民收入。
把農民轉移到工廠車間、建筑工地,馬不喝水強按頭是行不通的。東遼縣就業服務局長管政華無奈地說,我們到鄉鎮為農民免費培訓技能,不少農民還問:我們的午飯你們提供嗎?來回車票報銷嗎?
為了改變農民的傳統意識,吉林組織政府工作人員深入農戶,向農民宣傳外出務工的好處,講述“出去一個勞動力,等于多種一頃地”和“一人輸出,全家脫貧”的事實,并讓出去務工的人現身說法。舒蘭市組織勞務輸出帶頭人呂維新、返鄉創業典型張和志、土地集約經營大戶高太日等典型組成勞務經濟報告團,深入鄉鎮、村屯舉辦專場報告會。
10多年前,舒蘭市四合村農民呂維新遠赴俄羅斯,從炸麻花、販服裝起步,起早貪黑,半年掙了10萬塊錢,“回來后,我把錢全摞到了炕上,讓村里人來看。我知道窮的滋味兒,想動員大家也到俄羅斯賺錢。”在呂維新的帶動下,四合村600多人到俄羅斯經商、務工。如今四合村僅勞務輸出一項,人均增收超過萬元。
外出打工的農民腰包日漸鼓了起來,房子蓋漂亮了,生活更寬裕了。如今在吉林,外出務工1年以上人員已占到輸出總數的近50%。由“候鳥式”輸出轉為常年輸出,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戶舉家遷入城市。
培訓:
從“體能型”到“技能型”
一個初中畢業生,打工3年掙了50萬元。這是吉林市郊區農民魯艷濤在日本做電焊工的收入。去年,魯艷濤回國到吉林市的一家境外培訓輸出機構做日語培訓教師,講授日語口語和日本禮儀風俗。“如果4年前沒有在這兒接受技術和語言培訓,我賺不到這么多錢。”魯艷濤深有感觸地說。
農村勞動力由于缺乏職業技能,外出求職成功率不高,不能適應就業需要,一直是制約農民勞務輸出的重要原因。“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力工一天也就三四十塊錢。”管政華介紹:“當地有技能的外出務工人員所占比重很小,多數人員到用人單位后要接受短期培訓。”
力工與技工的差別顯而易見:中級技術工人的收入是一般普通熟練工收入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吉林具有技術等級的農村勞動力只占外出務工人員的10%,中高級技術人才更是寥寥無幾。絕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由于缺乏技能,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工作或重體力勞動,不僅就業穩定性差,而且收入水平較低。
為了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素質,從2004年開始,吉林省農委設立專門機構和專門人員,統籌組織管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每年投入5500萬元,用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培訓基地從2004年的124個發展到286個,有近80個工種。全省通過各種途徑培訓的農民超過100萬人。
吉林市在鄉鎮設立培訓中心,方便群眾就近參加培訓,培訓時間充分利用農閑季節,重點設置了美容美發、餐飲服務、建筑加工等課程,對青年農民進行“定向”和“訂單”式職業技能培訓。東遼縣在各鄉鎮建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實訓基地,深入到村屯甚至村民小組進行培訓,重點開設了生豬、肉牛、肉雞等養殖專業和服裝縫紉、家政服務、廚師面點等專業培訓班。
通過專業技術培訓,務工人員勞動技能和就業競爭力得到提高。柳河縣一次性為大連重工起重廠輸送48名技工,從事機械加工;輝南縣向卓越公司輸送400人,從事肉雞加工;日順境外就業公司與日本簽訂“訂單”培訓440人,經培訓后全部出國就業。
輸出:
從“游擊隊”到“集團軍”
舒蘭市鎮郊村。35歲的白珍浩4年前從韓國務工回來后被選為村委會主任。“我這個村委會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全村的勞動力送出去,把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照顧好。”只有867人的鎮郊村有勞力350人,目前在外務工的已達309人。
吉林省農村勞動力輸出方式,悄然實現了由“游擊隊”輸出到“集團軍”輸出的轉型:2005年,近80%的務工者通過親友、熟人介紹;今年上半年,只有25%的務工者通過親友介紹,近50%的務工者則是通過有組織的勞務輸出的。
培育勞務品牌,發揮品牌效應,依靠品牌促規模,是吉林有組織勞務輸出的一大亮點。吉林省每輸出一名保安,每年凈掙工資6000多元,相當于一坰大苞米的收入。兩年來,吉林輸出的保安人員收入1.3億元。
目前,“吉林保安”、“吉林家政大姐”已經成為響當當的勞務品牌。今年,吉林又打造加油工、汽修工、縫紉工的勞務品牌。
勞務輸出工作網絡延伸到鄉鎮村組。全省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工作網絡,同時,在各級政府及部門駐外省機構建立了勞務信息收集反饋制度,及時把勞務信息發回省內。長春市雙陽區勞動保障部門,采取手機“短信群發”形式把勞務信息傳遞到鄉村勞動保障事務站所工作人員,3小時內傳遞到農戶。舒蘭市在全市20個鄉鎮和212個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勞動保障服務站,并建立了多個鄉級和村級人力資源市場。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吉林勞務輸出從“游擊隊”到“集團軍”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