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抗旱能力嚴重不足
大旱的成因,全球氣候變暖首當其沖。近年來,不僅中國旱,中亞、歐洲、非洲、澳大利亞也都在旱。然而,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指出,除自然因素外,目前我國抗旱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較為突出的是抗旱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從農業看,目前全國18.5億畝耕地,有灌溉條件的只有8.3億多畝,其他55%的耕地還完全靠天吃飯;而水澆地中大部分灌溉標準不高,老化失修嚴重,真正旱澇保收的只有2億多畝。
海南省“三防辦”主任楊運暹說,導致海南旱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險水庫多,雨季時怕垮壩,只好低水位運行。水庫蓄水不足,到旱時就不夠用了。
抗旱應急能力建設嚴重不足。應急備用水源缺乏,供水體系脆弱,使得很多城市應急抗旱能力薄弱、面對“水荒”十分被動。去年重慶綦江縣旱災,15萬居民飲水告急,差一點用火車皮拉水。最后縣政府臨時決定,新裝一根管道,從遠處的河里把水引過來。
“抗旱保障能力很低。比如應急抗旱打井、灌溉的設備、物資儲備嚴重不足,每到大旱來臨時都極度緊缺,往往需要臨時從外地組織調運,一運就是十天半個月,延誤了時機。今年黑龍江三江平原大旱、2003年的廣東東部大旱都出現了這種問題。”張家團說。
抗旱資金投入也嚴重不足。中央財政今年的抗旱投入是近年來最多的,也只有7.3億元,難與旱災造成的影響和損失相匹配。地方財政的抗旱投入更少。據國家防辦掌握的資料,目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份財政預算中沒有安排抗旱資金,只有少數幾個省將此列入預算,一般也只有幾百萬元,大部分還是與防汛開支列在一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