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投入巨資恢復古都風貌
“北京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單體作品。”國外的規劃專家如此表示,而如何保護北京這座古都的風貌則成為了世界性的難題。近年來,北京市經過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古都風貌保護和舊城改造相互協調的新路,專家稱,北京的做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值得向全國推廣。
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是一座文物眾多、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除了紫禁城、天壇和萬里長城這些標志性建筑,北京擁有無數優美的皇家園林、王府宅第、莊嚴肅穆的宗教建筑和中國水墨畫般的胡同四合院。目前北京市有包括6處世界文化遺產在內的各類不可移動文物350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4處。
新世紀伊始,北京市先后制定了“3.3億文物保護計劃”(2000-2002年)和“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2003-2007年)。2003年北京市政府開始實施為期5年的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投入資金6億元。保護工程調動了各方面保護文物的積極性,帶動社會配套資金近50億元。近幾年,中央財政也相繼投入數億元對故宮、恭王府等重點文物進行了維修保護。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表示,僅2000年一年的文保投入資金就是過去100年總和。空前的資金投入,讓北京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了舊時盛景。
“全國109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過程中最難的是保護古都風貌和舊房修繕的問題。”著名考古學家徐蘋芳一語道破。但他同時表示,在這個方面北京的經驗值得向全國推廣。
近年來,北京市在舊城內陸續劃出33片保護區,對胡同四合院區域實施整體保護。在保證外觀與整體風貌一致的前提下,四合院建筑內部可以做相應的提升改造。
多年來,北京一直在探索。終于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即通過小規模、漸進式更新,逐步對舊城內房屋院落、街巷及區域進行保護、整治,在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的同時保護舊城古都風貌。在2005年,北京市出臺城市總體規劃,提出舊城要整體進行保護。從去年下半年,北京市集中力量對舊城內歷史風貌保護區一批重點院落、街巷、區域進行保護、整治。此項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修繕、改善、疏散”,并將“解危先行、修繕為主、完善市政、適當疏散”作為指導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