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迎來周期性拐點
cye.com.cn
時間:2008-4-14 18:50:34 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劉曉午 我來說兩句 |
|
 |
|
張寅還表示:“與去年經濟高峰時期比較,我所知道的大企業訂單萎縮的歷害。同時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企業的利潤也在大幅地收縮。”
稍早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前兩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數據。中國工業企業1~2月利潤同比增長16.5%,遠遠低于上年同期43.8%的增速。
在經濟周期拐點出現后,強周期性行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前兩月鋼鐵行業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12.2%,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利潤微幅增長1.6%。這與去年動輒接近100%的增速形成天壤之別。同時,受雪災和價格管制影響,電力行業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61.0%。
現在市場擔心的是,第一季度經濟減速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是否還會更糟?第一季度經濟減速的數據是在兩會之后,新一屆地方政府誕生背景下出現的。市場人士指出,除去宏觀調控和外部需求影響外,地方政府推動GDP增長模式的改變是導致經濟減速的重要原因。 區域拐點
在過去幾年時間,中國經濟一直處于前松后緊的走勢。在前一年的下半年,宏觀調控會收緊,經濟會隨著調控在下半年特別是第四季度回落。不過,進入第二年年初,調控開始弱化,地方政府在兩會上提出GDP目標和措施,新一輪發展大潮開始涌動。
進入2008年,這一經濟增長和調控邏輯似乎開始斷裂。在今年兩會期間,地方政府對于GDP增長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強勁的GDP增長熱情正在削弱。
江蘇GDP2007年達到25560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與廣東、山東牢牢把持全國前三名位置。在本次全國兩會上,2007年江蘇耀眼的光芒幾乎一度被太湖“藍藻”事件所淹沒!
“蘇錫常”這個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至高點,被全國所贊譽的“蘇南模式”在兩會上進行了自我反思。“太湖藍藻”事件的“親歷者”無錫市市長毛小平說:“我們今年已經不給底下干部設定GDP增長目標了,我們最大的目標就是把太湖治理好。”
來自江蘇省統計局的信息顯示,2008年1~2月江蘇省出口339.19億美元,增長15.4%,較去年同期減緩31.9個百分點。
2007年,廣東GDP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年均增長14.5%,占全國GDP的份額提高到1/8。廣東在超過亞洲“四小龍”中的中國香港、新加坡后,2007年又超過臺灣省,成為中國名符其實的第一經濟大省。
但是,今年兩會上廣東代表團討論最多的是思想解放、區域平衡,而單單不提經濟第一大省這一概念。這與往年形成鮮明的對比。
2004年廣東省GDP為16040億元,對山東省的領先優勢僅為550億元。進入2005年,廣東和山東的經濟差距再次縮小,2005年上半年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近29%,首次超越廣東居全國第一位。媒體稱之為中國經濟重心北移,經濟第一大省將易主。
當時這一輿論給廣東省高層帶來壓力。廣東省高官當時坦言,廣東經濟發展“形勢嚴峻”,要求各地“動員一切力量投入到加快發展經濟中去”。
時過境遷,短短兩年時間,廣東強力推進,在2007年確保了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的位置,較第二名的山東高出5000億元之后,本次兩會上卻非常低調——廣東省把2008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9%,這與過去五年年均增長15%的速度少去甚多。
廣東工業在經歷了多年的強勁高增長后,終于在今年第一季度放慢腳步——2008年1~2月廣東省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2039.26億元,增長12.7%,增幅同比回落了3.4個百分點。
無獨有偶,中部第一經濟大省河南也比較低調。河南省2007年經濟總量突破1.5萬億元,增長14.4%,穩居全國第五。不過,河南省也把2008年增速降為11%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降為18%。
種種跡象顯示,伴隨中國區域經濟的拐點的到來,中國經濟周期性拐點也已經到來!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