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高油價對“菜籃子”影響有限 成品油價格改革系列述評之一
專家建議不失時機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油價上調,通脹必然會惡化嗎?部分機構和專家指出,油價上調短期內可能推高通脹指數,但長期扭曲的資源品 價格體制才是高通脹的“元兇”,理順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價格上漲壓力。同時,調高油價對“菜籃子”影響有限,與中低收入階層的通脹感受關聯度不高。專家建議,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不同階層的“油價觀”
對推高通脹風險的顧慮,是目前成品油價格改革的主要障礙之一。那么,老百姓究竟怎么看待油價上調與物價上漲呢?
記者在北京街頭隨機采訪普通民眾,對于“去年11月油價上調約10%,您的感受是什么”的問題,回答大致有兩類:不開車、也很少乘坐出租車的中低收入階層大多表示“沒啥感覺”,而中高收入的白領階層則表示“加油越來越貴,打車支出也增加了”。
這樣的結果驗證了很多專家的看法,即對民眾來說,油價補貼實際上主要使中高收入階層受惠,這是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如果暫時不考慮生產資料對生活資料的影響,油價補貼相當于來自于廣大民眾和企業的財政收入,卻僅僅給社會上少數富裕群體帶來直接實惠。這只會加重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加大民眾的通脹感受。
實際上,全國剛剛經歷了一次小小的“油價上調”,即6月1日開始實行的“限塑令”。據測算,今后每年我國可以因限制塑料袋而節省全國耗油量的0.2%。目前,在菜市場和超市中,大多數民眾開始使用自己攜帶的包裝袋,而少數較富裕群體不在乎幾毛錢,仍舊寧愿購買塑料袋。這再次證明了不同階層對于資源品價格的態度。“限塑令”以市場機制方式使得資源消耗的成本得到合理分攤。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多數普通百姓沒有意識到油價上調究竟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多大影響。也就是說,油價上調與民眾的通脹預期和通脹感受關系不大,普通人想象不出,自家的“菜籃子”、“米袋子”和調油價之間有什么聯系。而且,去年油價上調后,居民消費支出中的交通支出沒有出現太大增長。
央行曾經多次指出,治理通脹中很重要的一環是舒緩民眾的通脹預期,因為通脹預期往往會對推高未來的通脹水平產生壓力。既然目前來看調油價不會給通脹預期帶來太大影響,專家建議,不妨抓緊時間理順成品油價格機制。
從根源上治通脹
短期來看,油價上調難免會加重通脹壓力。但工業品出廠價格(PPI)承受的油價上漲壓力顯然要大于CPI,在傳導過程中,這一壓力會被逐漸消化。去年油價上調對通脹的短期影響被混雜在食品價格上漲等因素中,難以確切計算出。不少專家測算,油價每上調10%,推高CPI漲幅約0.5個百分點。有的分析人士表示,只要CPI漲幅在8%以下,就可以承受油價上調的壓力。
今年一季度,石油和電力成為虧損最嚴重的行業,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因此市場上關于調油價的呼聲再起。盡管很多分析人士預期,在通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和奧運會之前,油價不會上調,但成品油價格改革的確已經提上日程。有官員表示,國務院有專門小組在研究這個問題,但政策何時出臺不好說。
央行金融研究所日前也表示,在成品油價格和電價管制的背景下,為確保成品油和電力供應,需要增加對相關行業的補貼或減稅。但從中長期看,補貼政策既會形成財政沉重負擔,又不利于發揮價格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的調節作用,因此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這一觀點揭示了油價補貼與通脹的真實關系,長遠來看,油價補貼是推高通脹的因素,而不是減緩價格上漲壓力。
很多專家認為,油價補貼相當于以粗放經營和資源消耗為代價,提高國內出口企業的競爭力,生產廉價的商品,其實是在補貼國外消費者,提高國外福利水平。從貨幣層面來看,油價補貼越多,只會使得這種貿易方式產生出更多順差,并回流國內,加重國內流動性過剩,加大通貨膨脹壓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調高油價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不平衡的問題,轉變外需拉動的經濟增長為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這對抑制通脹的意義可能不小于加息等貨幣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