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針對貨幣供應總量的調控已然取得明顯效果。央行總部昨日公布的上半年金融運行情況顯示,6月末我國各個層次貨幣供應量增幅都出現了回落,信貸余額增幅也開始趨緩。而近期以來,有關“保增長”的聲音一直不絕于耳。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當前中國面臨的經濟下滑風險很大,有必要放松從緊的貨幣政策。
那么,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會否成為從緊政策放松的“綠燈”?
通脹制約政策放松
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4.31萬億元,同比增長17.37%,增幅比上月末下降0.7個百分點,低于此前大部分機構17.5%的預期。
6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12%,比上月末低0.74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當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3324億元,同比少增1190億元。
“從央行數據看,三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全線回落,人民幣貸款余額增幅也跌落至2005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顯示信貸調控政策是非常有效果。”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首席分析師魯政委表示。而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也一致認為,央行從去年以來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貨幣總量進行控制,目前已見成效。
但是,對于貨幣供應總量的有效控制似乎并不能成為央行放松從緊政策的理由。
東方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高義告訴早報記者,當前的通貨膨脹形勢依然維持在高位,而且,PPI數據的高企或將在將來引起CPI的反彈,短期內貨幣政策不太可能放松。
匯豐銀行駐北京分析師馬曉萍也認為,緊縮政策應該持續下去,否則明年的通脹形勢會更嚴峻。
“通脹下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所以,一旦此時放松貨幣政策,通脹反彈的概率非常大,而未來調控難度也將明顯增加。”申銀萬國預計,政府要到奧運會后或者第四季度才會全面放松從緊貨幣政策。
央行或將“相機而動”
盡管從緊的貨幣政策對于貨幣總量的控制“功不可沒”,但是,包括控制信貸在內的一系列手段也導致了很多中小企業沒法獲得貸款,甚至開始影響到整體宏觀經濟。事實上,近日國務院高官頻頻現身滬蘇浙魯對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進行調研。
央行昨日公布的數據旁證了這一點。根據數據,狹義貨幣供應量(M1)同比增長14.19%,增幅比上年末低6.86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3.74個百分點。相對于M2的平穩下降,M1出現罕見的跌幅說明企業活期存款減少,定期存款增加。
“這說明企業經營活動減少,業務有收縮的趨勢,而M1和M2差的擴大,意味著貨幣流動性減弱,這也是經濟活動萎縮和企業經營收縮的重要標志。” 申銀萬國宏觀經濟分析師賀振華和李慧勇指出。
在昨日數據公布以后,法國興業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師馬博文也指出,M2增速放緩的趨勢可能與本周稍晚將公布的數據大體一致:即經濟增速及通脹大幅放緩,政府可以開始考慮結束本輪從緊貨幣政策。
但是,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實體經濟增長有所減緩,但仍處于較快水平而且需要進一步放緩。
高義對早報記者說,央行將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相機而動”,不能完全排除改變調控基調的可能。“但是,政府更有可能通過部分傾斜的政策來緩解中小企業的貸款問題。譬如,浙江省已經開始小額信貸公司試點。”
能源價格倒逼從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倒掛的資源要素價格將成為從緊政策不能放松的重要制約因素。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隨著夏季用電高峰期的到來,大范圍的供電短缺將會開始出現,因此,政府必須扭轉能源價格管制所造成的相對價格的扭曲。
“如果CPI的回落給政府帶來‘喘息空間’,政府應該而且也可能將會利用這個空間將能源價格上調到至少使生產商不會虧損的水平。能源價格限制措施最終被取消后,央行將不得不保持緊縮立場,從而防止這一相對價格調整舉措對總體通脹造成持續壓力。”梁紅表示。
高盛認為,如果再取消能源價格限制之前放松貨幣政策的做法,則將進一步加劇目前的能源短缺局面,導致未來1-2年通脹前景惡化的風險顯著上升,并最終需要在實體增長方面付出更高的代價才能降低通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