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政策微調將受七大因素掣肘
近來,股市對宏觀經濟政策走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敏感。從“雙防”,防通脹、防過熱,到“保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投資人對高層領導最近在東部地區的密集調研,以及期間發出的政策信息,特別關注,并對宏觀調控的可能變化,似乎也有某種期待。
然而,盡管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的情況比預期的要好,但是由于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十分復雜,經濟政策的調整空間非常有限,而經濟增長、就業、進出口、投資、消費,以及熱錢、資本品價格異常波動等七大因素,對宏觀經濟政策構成的掣肘作用,更值得觀察。
首先是經濟增長的影響。上半年我國GDP增長10.4%,而CPI上漲7.9%,GDP跑贏了CPI。這是在遭受多重災害沖擊下獲得的成績,既超出大家預料,也非常不易。特別是這個速度已基本回歸正常水平,接近潛在增長能力,表明經濟過熱風險已經得到釋放。這是很值得肯定的。但作進一步分析,一季度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二季度同比回落2.5個百分點,整個上半年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這種回落幅度是否有下滑過快的危險,需要高度警惕。因此成為影響經濟政策微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出口和就業的影響。為什么把要出口和就業放在一起呢?這和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相當一部分外向型企業面臨的困境有關。上半年,我國出口增長21.9%,回落5.7個百分點;進口增長30.6%,加快12.4個百分點。如果說,從總量上還看不出太大問題。那么,從進出口增速倒掛,以及大量外向型企業面臨本幣升值加速、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壓力,就凸顯出問題來了。而外向型企業不僅有經營問題,還有就業問題,尤其是與大學生畢業等新增就業人口碰頭,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壓力就更明顯了。
再次是投資與消費的影響。投資與消費本來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兩駕馬車。自2006年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漸增強。從今年的情況看,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1.4%,比上年同期加快6個百分點。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增長22.1%;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增長20.0%。數據顯示,城鄉居民的消費增長勢頭不減。但是如果考慮居民收入增長及物價上漲因素,這種勢頭能否持續,也是宏觀經濟政策需要關注的問題。
而從投資情況看,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個百分點。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三次產業投資分別增長69.5%、26.6%和26.2%,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同比加快32.0個百分點。這個數值表明,對農業的投資明顯加大。而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城鎮投資分別增長22.4%、35.3%和28.6%,中西部投資增速明顯快于東部。這樣一種投資結構,對穩定全局有導向作用,但其即期效益如何也是宏觀經濟政策要關心的。
最后,再看虛擬經濟這一塊,主要是“熱錢”和資本品市場問題的影響。“熱錢”的涌入和資本品價格波動,例如股價和房價的波動,是今年上半年社會關注度最高的經濟話題之一。上半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比上年同期加快33.4個百分點。6月末,外匯儲備1.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5.7%。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3.9萬億元,同比多增1.58萬億元。
在出口增長回落、進口增幅加大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居然大幅增長,同期存款額也超常增長,說明什么呢?說明流進國門享受升值和利差的“食利熱錢”在明顯增加。而股市以48%的跌幅異常波動,則預示著資本品在遭遇異常打壓之后,將會面臨“食利熱錢”的順勢投機,以輕巧手段瓜分現有投資人的資產。由此來看,如何維護市場平穩運行,保障國內大多數投資人的投資資產不受侵害,也是宏觀經濟政策需要關注的目標。
總體上看,受國內外多種因素制約,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總量上進行變動的空間很小,只有對結構上的病痛實施活血化淤,才能解決日益突出的局部問題。(亞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