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執行會長陳劍21日說,奧運會后北京的經濟不會產生波動。
新經濟增長點平抑可能產生的波動
這位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在今天的“北京奧運會與后奧運經濟新聞發布會”上說,北京利用籌辦奧運會機會,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 在奧運會后,北京經濟形成高科技產業、金融與生產性服務業、社會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四級”帶動的產業發展格局,在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仍保持較高水平。這些投資熱點足以繼續帶動經濟增長,平抑由于奧運會投資下滑對經濟可能產生的波動。
陳劍舉例說,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01年時,北京軌道交通只有54公里,但2008年7月,軌道交通總里程已經達到200公里,每年增長大約20公里。而北京的目標是到2015年,軌道交通增加到561公里,因此今后幾年每年將增加50公里軌道交通,這方面投資力度絲毫沒有減弱。
陳劍分析說,有些奧運會舉辦城市比較小,籌備期間基礎設施投入又過大,后奧運時沒有出現新的投資熱點,因此奧運會后經濟出現波動,但北京不會。
奧運會幫助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陳劍說,奧運會對舉辦地經濟發展環境、開放度等方面的無形影響具有長久價值,對相關產業積極作用非常大。
他認為,奧運會后,北京接待境外游客的數量將會持續增加,進而推動中國旅游業整體發展;電信業是生產服務業主要行業,也是科技創新的主要領域,因此政府對電信業扶持力度奧運會后不會減弱;北京提出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標,為金融業在奧運會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會展業和體育休閑業將迎來更加快速的發展。
他說,籌備奧運會期間,北京增加的展館面積達到40萬平方米,為北京舉辦大型展覽提供基礎條件,為會展業發展提供巨大空間。他預期,會展業將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保持兩位數增長。
體育休閑業隨著經濟的發展也將快速增長。2001年,北京人均GDP大約3200美元,到2007年突破7000美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人均8000美元,這一水平正是體育休閑產業快速發展時期,奧運會之后十年可能會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