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追問后奧運中國體育走向

后奧運時代中國體育將翻開新的一頁。
后奧運時代中國體育將翻開新的一頁。中國離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強國不會太遠。
撰稿·張偉(記者)
剛剛結束的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獲得了金牌數第一,獎牌數也達到了創紀錄的三位數。國人為中國體育健兒的驕人戰績而自豪,與此同時,以往的“金牌狂熱”已大大降溫,人們關注金牌榜上的名次,更關注的是以人為本、享受體育的奧林匹克精神。在這個令人可喜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大膽預言:后奧運時代中國體育將翻開新的一頁,一定會在體教結合、社會參與、全民健身等方面加快前進步伐。中國離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強國不會太遠。
體教結合成趨勢
據統計,參加北京奧運會的美國運動員90%都是“從大學走出來”的,比如包攬女子佩劍個人前三名的美國選手都是“系出名校”,大名鼎鼎的菲爾普斯、美國夢八巨星等都是在校或曾經的大學生。可以說,美國的體教結合是十分成功的。美國的奧運選手“業余”參賽者居多,賽場之外,他們另有精彩人生,不少人在職業和學業上相當成功。在美國的大學運動員中,不僅出了奧運冠軍、NBA明星,還出了議員、教授、CEO。這樣的情況在歐洲不少國家也并不鮮見,本屆女子曲棍球冠軍荷蘭隊的一名前鋒同時也是一名歌星,她來北京參加奧運會之前,已有幾家唱片公司與她簽約錄制歌曲。
而對于中國體育來說,體教結合剛剛開始。近幾年,常有人討論中國運動員的人生之路。我們當然不用擔心那些功成名就的冠軍隊員,但是,沒有拿到冠軍的選手怎么辦?冷門項目的選手怎么辦?女舉選手鄒春蘭成為搓澡工的類似故事,是不是還會一次次發生?
近些年中國運動員開始“充電”的報道越來越多了。如北京奧運會男子舉重冠軍張湘祥早在一年前就獲得了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女子舉重冠軍陳艷青是蘇州大學應用心理學的在校生,而國乒主教練、大滿貫得主劉國梁則是上海交大的研究生。但是,一般而言,運動員進校讀書,大多是體育成功的回報,而不是學校教育的必然組成。
早在幾年前,中國體壇的一些知名教練和專業人士開始積極探索體教結合之路。近年來,中國足壇名宿金志揚一直在大學里默默從事體育教育工作。中國男足屢戰屢敗之際,5年前他率領的北京理工大學隊卻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取得了突破性的第七名,2年前他的球隊又成功沖上中甲,與所有的職業隊伍不同,這是一支真正的大學生業余隊。
據記者了解,我國足球運動員建國初期文化水平最高:方韌秋、陳成達、蘇永舜等都是大學文化;上世紀60年代甲級隊的運動員大多是高中文化,而現在的足球運動員大多只相當于小學文化程度了。老教練金志揚執教過計劃經濟時代足球、上世紀90年代職業足球和中國國家隊以及現在的大學生足球,對“體教結合”這一課題體會深刻。他說:“現在的學校體育只是我國競技體育的補充,沒有成為中國體育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而學校體育培養出的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也是韓日足球成功的重要經驗。”
記者獲悉,每年春季中國足球的轉會市場上,各俱樂部摘牌后,都會有四五百名球員“下崗”。這些球員大部分從小接受職業足球訓練,由于缺少必要的九年義務制教育和專業教育,他們除了踢球,幾乎一無所能。幾十年來,中國足球不進反退,凸顯出現在的這種足球早期職業訓練是違反科學規律的。有關專家指出:“體教結合,提高文化素質,是今后中國足球必須探索的一條道路。”
和金志揚一樣,于芬也是“體教結合”的推崇者。11年前,清華大學跳水隊開始籌建,原中國跳水隊副總教練于芬受聘為總教練。于芬一再要求隊員要“一手抓訓練,一手抓學習”。如今,從清華大學培養出來的世界冠軍,并不少于國家隊體育總局游泳館出來的選手。
在清華大學游泳館里,于芬證明了體教結合的可行性。首先,她招收了一批在專業隊一直沒有練出成績的隊員,讓他們邊補文化課邊恢復練習,結果培養出了王瑞等全國冠軍;其次,她從清華附小、附中選拔了一批“苗子”,一邊讀書一邊培養,于是有了后來的勞麗詩、周呂鑫、王鑫、林躍和何姿。此外,她還帶領復出的伏明霞奪得了悉尼奧運會金牌。于芬說:“ 體教結合這條路對中國跳水會是很好的補充,也是中國體育發展的一種創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