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齊聲奏響的鼓點到整齊劃一的游泳動作,中國舉辦的奧運會讓世界目瞪口呆。人權問題未能遮住北京奧運的光芒;甚至北京的天空(多數時候)都是湛藍的。然而,除了公關價值以外,耗資400億美元的場館及基礎設施投資能否帶來紅利呢?
除了首都北京以外,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幾乎無需多說,在華投資的外國公司都了解中國的機會有多大。短期而言,奧運會可能對經濟產生輕微負面的影響。北京及周邊五省(其GDP占中國全國的四分之一)會造成污染的工廠被關閉,導致鋼鐵、水泥和化學品等生產的縮減。各項限制措施從7月下旬一直持續到9月下旬殘奧會結束。經濟活動放慢及其后可能出現的反彈,將妨礙投資者看清經濟形勢。隨著上漲的能源及原材料價格擠壓制造業利潤空間,中國經濟已經在降溫。
但中國應能避免奧運會主辦國常見的盛衰景象。高盛(Goldman Sachs)發現,在前10屆夏季奧運會(莫斯科1980奧運會除外)中,有5屆奧運會的主辦國出現過以奧運會為中心的盛衰周期,其中包括日本和韓國分別于1964年和1988年首次舉辦的奧運會。但最易走向衰退的國家,是那些奧運會投資規模及主辦城市經濟規模占GDP比例遠遠大于北京奧運會的國家。
此外,匯豐銀行(HSBC)發現,過去25年,除了一個奧運主辦國以外,其它所有主辦國的股市在奧運開幕后的52周內都至少上漲了25%,總體而言,其股市的表現優于全球市場。唯一的例外是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澳大利亞股市呈現橫向盤整——遠勝于下滑的全球市場。盡管中國股市目前已較去年10月的峰值下跌59%,但如果這條規律適用于中國市場,那么,在鳥巢沉寂下來之后的很長時間,投資者都可以歡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