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六次金融危機
1637年郁金香狂熱
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郁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時,價格已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這就是現(xiàn)代金融史上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議論:即在一個市場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擔起怎樣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yè)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發(fā)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Cye.com.cn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轉換,進而反作用于股價的上升。1720年,為刺激股票發(fā)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由于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真實業(yè)績與人們預期嚴重背離。后來因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yè)的收縮,由于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fā)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xù)到1843年。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如下幾點:貴金屬由聯(lián)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wěn)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fā),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tài)。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xiàn)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tǒng)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