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市場預期最強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申銀萬國分析師趙金厚預測,可能的變革包括:第一、延長承包期限,實現農地“公有永佃”;第二、農地承包經營權“物權化”,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更加多樣化、市場化;第三、農村“宅基地”流轉模式創新。上述農地制度變革,有利于激活農地流轉市場,加快土地集聚,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形成農地價值市場化機制,土地資源長期價值將逐步凸現。但農地流轉市場價值,本質上由土地未來產生收益水平而定。
陳露亦特別指出,在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兩條底線不會突破。第一是土地所有制的底線;第二是土地二級市場制度,必須要經過國家征地這個環節。如果新土地制度改革推出,現實的成效也將面臨兩大考驗:一方面,改革現有的集體土地所有制,是否還利于農民,現有的既得利益階層,如地方政府、鄉鎮干部,會否以各種方式阻擾,而使得改革變形。另一方面,允許農村非農建設用地“流轉”將使得部分農民失去土地的屏障,很可能伴隨負面效應,如流民階層、城市貧民窟等問題。
中國農地集體所有制的產權形態自20世紀50年代確立以來基本沒變,但經營方式卻從改革前的集體經營變為現在的家庭承包經營。中國現有農地政策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和家庭承包經營的制度,二是農地主要用于農業生產,農地轉用于非農業用途需要履行相應的轉用手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