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為什么要在臨近高考的時候急迫作出這樣的重大決定,在原計劃擴招22萬人的基礎上,還要增加23萬多人,使各類高等教育機構招生總規模超過270萬人?為什么在當年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定為7%的時候,高等教育發展速度要從過去平均年遞增9%提高到40%以上?
專家認為,一是宏觀社會需求,二是解決經濟困境,三是走出“應試教育”怪圈。擴招政策的決策過程看起來似乎很短促,出臺很倉促,但是,與此緊密相關的諸多問題早已經是教育主管部門和政府決策部門綜合研究的政策問題。這一政策的出臺既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心血來潮。從近期看,它作為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措施之一,成為政治經濟全局戰略中的一部分,是教育主動適應的直接體現;從深層次看,它與當前我國宏觀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跨世紀教育適應全球變革的必然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