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的一聲。2007年資本爭先恐后涌入亞洲的美妙呼嘯聲,已被抽離資金的吸氣聲所取代。今年以來印度股市市值幾近腰斬,盧比也隨之跌至目前的5年半低點。僅在本周,韓元兌美元匯率跌幅便高達12%。印韓兩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及以往對投資流動的依賴,使它們成為比較顯眼的受害者,而隨著風險資金的消失,其它亞洲貨幣也在節節下挫。
這與較為發達國家的問題不同。發達國家的資金“卡”在了系統內部,而不是在不同大陸間轉移。不過,這兩種問題都是有代價的。皇家蘇格蘭銀行(RBOS)表示,過去3個月間,資本外逃和央行干預使亞洲消耗了4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日本和中國除外)。據估計,過去兩個月內屢次入市支撐韓元的韓國政府,在現貨與遠期外匯市場上投入了400億美元。考慮到韓國2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這個數字或許不算巨大,但美元儲備的下降,加劇了人們對韓國1750億美元短期債務的擔憂。理性地講,這些擔憂或許有些過慮——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外債是在岸外資銀行的業務,也得到了對沖——但理性行為早已被人們拋在腦后。
經濟疲軟有可能進一步加劇。亞洲經濟正在放緩,沒有幾個國家擁有能夠殺出重圍的資金實力:印度綜合財政赤字今年可能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還將有更多的去杠桿化行動;在韓國,主要是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盡管貨幣疲軟且通脹壓力仍存,但兩國降息的幾率正不斷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