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增的貨幣投放不能及時順暢地流向最應該低成本獲得資金的民營勞動密集型企業,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實體經濟過冷和資產泡沫膨脹的雙重危局。
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昨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就今年初5萬億元新增貸款目標,答路透社記者問時強調,“經過這么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關于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新增貸款總額都不再是指令性計劃,不再是那個必須要求準確達到的數字,而是一種指導性、預測性的數字。”
這個回答看上去很巧妙,但存在的問題似乎被忽略了。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62萬億元,2月份增加近1萬億元,已實現5萬億元目標數字的一半。而且1月份新增就接近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數字放大的速度令人不安。作為市場信貸主體之一的企業,更最直接擔心——今年還有十個月,如果要把新增貸款控制在不超過5萬億元,那么下半年得到貸款就會很難。如果將突破,政府卻要擔心是否隱含著新一輪信貸擴張導致的通貨膨脹?而信貸主體的另一個主體:銀行,對呆壞賬上升的預期或許就真成經營性系統風險了。
但這都還算是對未來的擔心。更麻煩的問題當下就要直接面對。比如前兩個月的貸款都貸到哪里了?都以什么方式貸出去的?這是中國信貸市場最大問題。
要說是個難題,但所有癥結大家都知道,因為這并不是政府把計劃性目標管理,改成指導性預測性管理就解決的。借貸市場在中國高度壟斷,信貸發放的過程,不是市場資源Cye.com.cn自然配置的交易,而是政府通過銀行壟斷信貸進行的資源分配。出現年度數額分配次序,年初數大于年中、年末,不是市場需要使然,而是每兩年之間去年底和今年初,信貸計劃工作會議的安排。
但這不是要害。因為年初發放貸款,期限有長有短。也可先授信、再貸款;還可以先貸款,根據企業要求分批使用。這是銀企之間談判的事。企業主動,或銀行主動,都不會妨礙銀企之間的市場關系,更不對交易性質產生沖擊,也不會對市場需要產生扭曲。這點周行長是描述到的。
但貸款流向分布卻高度緊張。因為我們壟斷的借貸市場,貸款流向是人為控制的。說是銀行為主體按照市場風險來經營,但本質上政府說了算,是政府作為大大小小、從中央到地方國有商業銀行實際控制人,進行的金融資源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