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改革開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將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通過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在擴大開放中贏得發展機遇。
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繼續深化電價改革,逐步完善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銷售電價形成機制,適時理順煤電價格關系。積極推進水價改革,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非農業用水價格,完善水資源費征收管理體制。加快建立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
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制度。改革完善資源稅制度。研究推進房地產稅制改革。繼續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加強規范管理。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實現政府公共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的有機銜接,積極推進預算公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
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國有金融機構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中小金融企業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維護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和規范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期貨市場。深化保險業改革,積極發揮保險保障和融資功能。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有大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快鐵路、電力、鹽業等行業改革。完善民航、電信管理體制,制定出臺電信體制改革配套監管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落實放寬市場準入的各項政策,積極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等領域。
加快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努力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我們強調擴大內需,絕不能放松出口。面對外部需求急劇萎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嚴峻形勢,要清理和調整外貿政策,加大對進出口工作的支持力度。堅持出口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鞏固傳統出口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一是充分運用國際通行的財稅政策支持出口;適度擴大外貿發展基金規模,重點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和培育出口品牌。二是改善對進出口的金融服務。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鼓勵金融機構發展出口信貸;創新出口企業融資擔保方式。三是穩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改善加工貿易發展環境,調整加工貿易禁止類和限制類目錄;鼓勵出口加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四是抓緊完善鼓勵服務貿易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五是努力擴大進口。重點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增加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重要能源資源和原材料進口。六是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優化海關、質檢、外匯等方面監管和服務;加強邊境口岸建設。七是營造良好的國際經貿環境。積極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妥善應對貿易摩擦。
推動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穩定利用外資規模,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及外商投資的行政收費和檢查事項。提升中西部國家級開發區發展水平和沿邊開放水平。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各類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開展跨國并購,充分發揮大型企業在“走出去”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發展境外資源合作開發、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加強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金融支持,拓寬對外投資渠道。擴大境外投資備案登記制范圍。加強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控制和監管。
(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年要集中力量辦一些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實事,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充分發揮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吸納就業中的作用。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中央財政擬投入420億元資金。一是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給予社會保險和崗位補貼;到農村基層服務和參軍入伍,給予學費補償和代償助學貸款。鼓勵承擔重點科研項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吸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從事科研工作。企業吸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可按規定享受相關就業扶持政策。加快建設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二是廣開農民工就業門路和穩定現有就業崗位。要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帶動農民工就業的作用。鼓勵和支持困難企業與員工協商薪酬,采取靈活用工、彈性工時、技能培訓等辦法,盡量不裁員。加強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組織返鄉農民工參與農村公共設施建設。三是幫助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和災區勞動力就業。進一步開辟公益性就業崗位。四是大力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在市場準入、財稅金融、經營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鼓勵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對自主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要進一步降低門檻,給予更大支持。五是進一步改善對就業的公共服務。加強就業信息發布、職業介紹和就業指導工作。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政策扶持。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推進制度建設。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繼續開展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全面推進省級統籌。制定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要覆蓋全國10%左右的縣(市)。出臺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健全城鄉社會救助制度。二是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重點做好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農民工、被征地農民、靈活就業人員和自由職業者參保工作。農村低保要做到應保盡保。多渠道增加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切實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監管,保證基金安全。三是提高社會保障待遇。今明兩年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每年增長10%左右。繼續提高失業保險金和工傷保險金標準。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中央財政擬投入社會保障資金2930億元,比上年預計數增加439億元,增長17.6%。地方財政也要加大投入。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今年要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2020年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年內要重點抓好五個方面。一是促進教育公平。落實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準,把小學、初中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分別提高到300元和500元。逐步解決農民工子女在輸入地免費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增加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生活補助。爭取三年內基本解決農村“普九”債務問題。完善國家助學制度,加大對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確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二是優化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要重點支持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今年先從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做起。繼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引導高等學校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適應市場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實行績效工資制度,提高1200萬中小學教師待遇,中央財政為此將投入120億元,地方財政也要增加投入。全面加強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培訓,鼓勵大學生、師范生到基層、農村任教。四是推進素質教育。各級各類教育都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快課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把中小學生從過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實踐、創造。五是實施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推進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要把學校建成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
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努力建成覆蓋全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從今年開始,重點抓好以下五項工作。一是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將全國城鄉居民分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范圍,三年內參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中央財政對困難地區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參保給予適當補助。繼續提高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標準,適當擴大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今年要統一制定和發布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出臺基本藥物生產、流通、定價、使用和醫保報銷政策,減輕群眾看病就醫基本用藥費用負擔。三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今年要全面完成規劃支持的2.9萬所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今后三年內中央財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2000所縣級醫院和2400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支持邊遠地區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全國每個行政村都有衛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