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見效、部分經濟數據出現趨穩跡象
“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周期性調整雙重因素的挑戰,我國經濟正面臨著進入新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挑戰。”在昨日于京舉行的2009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坦陳,經濟增速的持續下滑已成為影響我國全局的主要矛盾。但朱之鑫此間同時表示,今年以來,在擴大內需、促進增長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主要數據已經開始出現趨穩的跡象。
朱之鑫分析說,由于目前宏觀調控體系日益健全,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和水平正在進一步提高,加之“金融穩定穩健,國際儲蓄率較高”等諸多現實積極因素存在,因而,我國未來的宏觀調控“具備較為充足的操作空間和較大的回旋余地”。
宏觀調控逆市布局
2008年以來不斷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以及我國大起大落的物價指數,不僅讓國內的企業、民眾熟知了“M1”、“M2”、“PPI”、“CPI”等經濟俗語,更讓全球的企業和民眾見識了中國式“宏觀調控”的意義與功效。
對于我國近年來宏觀調控所取得成效,朱之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說,去年四季度以來,為了遏制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趨勢,我國政府及時調整宏觀政策的導向,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擴大內需、振興產業等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
“特別是1998年以來,我國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既積累了應對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的有益經驗,也具有了抑制通貨緊縮和應對經濟增長的有效辦法。”
但朱之鑫認為需要保持清醒認識的是,工業生產顯著放緩、住行消費明顯降溫、對外貿易急劇下滑、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壓力加大、財政收入出現了多年沒有的負增長等正在不斷凸顯的現實問題,對我國接下來的宏觀調控是個巨大的挑戰。
|